•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走出诊间的爱 义诊疗愈身心

皮肤痕痒反覆发作,找不到根治方法;坐着轮椅前来,只盼能减缓病痛;不解身体的不适,希望藉由中医调理找到方向……每一位病患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也丰富了医者的经验与同理心。
透过问诊、把脉、针灸与咨询,2025年4月20日,慈济马六甲分会于七里村(K7)举办户外中医义诊,将医疗资源送进社区,协助民众解决身体不适、传递正确健康观念。【摄影:罗秀娟】

2025年4月20日,慈济马六甲分会于七里村(K7)举办户外中医义诊,将医疗资源送进社区,协助民众解决身体不适、传递正确健康观念。

马六甲慈济人医会中医召集人杨立前(济峥)医师表示,义诊不只“治病”,更重视健康教育,包括病因、调理方法与生活建议,且医治身体,更是疗愈心灵。一帖药方、一句叮嘱、一次弯腰搀扶,都在诉说着,这世间最美的药引,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精神。

“慈济义诊现场,没有冰冷的仪器,只有温暖的问候;没有匆忙的诊疗,只有专注的聆听。医师们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仿佛在读岁月的故事;银针轻捻,推拿揉按,每一分力道都饱含对生命的敬意。 ”杨医师分享。

◎ 医病间的旅程

义诊现场,九位中医师擅长骨科、妇科、儿科、针灸等领域的诊疗,彼此协作、相互补位。杨医师也带来可连接手机的携带式心电图仪,藉由AI协助提升诊疗准确度。他鼓励医师结合科技与传统中医,并走出诊间与民众互动,落实“以爱为本、以病为师”的理念。

杨医师的身影穿梭在医师、民众、志工间,除了介绍新科技,也带动人本医疗的互动关怀,期盼民众在接受诊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慈济医疗的温度,进一步认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如证严上人所言:“人生之苦,病痛为最;医者佛心,视病如亲。以病为师,诚情为本,守志奉道,造福人间。”

杨立前医师(中)带来可连接手机的携带式心电图仪,藉由AI协助提升诊疗准确度,鼓励医师融合科技与传统中医。【摄影:罗秀娟】
慈济社区义诊服务,不仅是一次诊疗,更是医护人员和病患间真诚的互动,也是慈济关心社区的具体行动。【摄影:罗秀娟】

 

张颖群医师今日清晨五点从峇株巴辖(Batu Pahat)远道而来,谈起这段因缘,她表示,早在2000年就已结识杨医师。当时她刚从中国学成归来,透过介绍认识了杨医师,也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慈济,后续长期往返于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看诊。虽后期因家庭、事业无法定期前来义诊中心付出,但只要杨医师一通电话,她必响应义诊服务。

张颖群医师希望能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她会继续走在“以病为师、以爱为药”的道路上。【摄影:罗秀娟】

张医师强调,义诊不只是“看病”,更多的是陪伴与引导。她坦言,一次义诊往往只有“一面之缘”,医师真正能做的其实有限。但透过耐心倾听与卫教分享,希望能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她观察到,现代民众更愿意提问与沟通,但仍常忽略改变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强调“真正的医生是自己”。

“以前是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是先听病患说完,再慢慢引导。多数病症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但不少人只想靠药物解决,而忽略根本问题就是改变生活方式。”

张医师幽默地表示,自己已经五十岁了,仍充满热忱地投入义诊,从单身到成家、生子,慈济见证了她的生命历程。慈济团队里,医师之间互补专长、共同合作,让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这场义诊不只是对病人的帮助,也是一场医病之间彼此成长的旅程。张医师说:“慈济像是我的大家庭,照顾我,也成就了我。”而在每一次的付出与陪伴中,她也继续走在“以病为师、以爱为药”的道路上。

◎ 从害怕到安心

当天义诊共服务一百三十三位病患,其中包含行动不便者、儿童、长者与妇女等。其中民众张凤娇女士两年前曾因急性青光眼导致视力模糊、仅见微光。初期误诊为红眼症、缺乏维他命,拖延就医之后才发现为青光眼,但视神经已受损。即使后续接受眼压控制与眼膜手术,视力仍模糊、怕光,生活受限。自责自己医疗知识不足,延误就医。

近日耳朵常听见持续性杂音,曾于中央医院检查耳朵,医生说耳朵本身无异常。自己也怀疑声音来自脑部,一方面生活受影响,一方面也担忧重蹈覆辙延误治疗。未曾看过中医的她,抱着害怕的心情前来义诊求医说:“我姪女是张颖群医师,想说来看她我比较不害怕。因曾在电视节目了解中医针灸能治眼疾与耳鸣,进而鼓起勇气来尝试。”

未曾看过中医的张凤娇原本害怕求医,在姪女张颖群医师耐心讲解下,安心接受治疗。结束后两人开心合影。【摄影:饶于莉】

张医师看见姑姑,许久未见两人开心寒暄,了解姑姑的病症,安抚其情绪,说明可能的病因以针灸缓解病症。现场的氛围与医师姪女耐心讲解,让张女士安心许多,愿意接受治疗。张女士实际体验后发现“针灸其实没想像中那么可怕,部分穴位有酸、麻感觉而已。”获得实质帮助,让她安心许多。

张女士表示,过去未重视症状,或因不熟医疗知识,导致延误就诊。“如果早点知道,可能不会那么严重。谢谢你们举办义诊,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病因与保健方式。”

◎ 被尊重的关怀

现年六十多岁的陈丽贤女士虽无三高问题,血压却长期起落不定,让她难以放心。

她表示,早就听闻慈济中医很好,这次得知慈济义诊消息后,她一早九点前便到场排队,希望能向中医请教关于脚力不足、记忆衰退、排尿不顺,以及其他身体不适等问题。她坦言,前阵子曾坐下要再站起来时,脚撑不起来,情况严重让她相当担忧。虽然自行做运动加强脚力,但效果有限。“还是想让医生看一下,比较安心。”

医师不仅提供诊断,还指导她腿部强化运动与穴位按摩。她开心分享:“真的很有帮助,也学到很多保健知识。虽然记忆力变差,会重复提问,医师还是很有耐心解释,让我觉得被尊重与关心。”

志工仔细解释说明血压相关知识,陈丽贤(左一)意识到该坦然面对身体警讯。【摄影:饶于莉】

在血压测量方面,志工也耐心引导与解说。她提到,测量两次皆偏高,志工进一步说明该注意事项,让她意识到该重视和面对。“其实我知道血压数值总在边缘偏高,只是一直逃避,今天让我多了一分警觉性。”

她感恩这样的义诊活动就在住家附近,方便又实用。原以为慈济义诊中心的中医仅服务中低收入户,经志工说明后才了解一般民众也可就诊,只是视药物酌收费用。她感动表示:“慈济的医疗服务真的很好,今天可以感受到大家满满的爱心,谢谢你们!”

◎ 一家就诊体验

住在爱极乐地区的朱燕萍,透过慈济马六甲分会脸书得知这项免费义诊活动,认为机会难得,便带着两个孩子一早前来。

朱燕萍表示,自己长期月经失调,常感烦躁多梦,影响到情绪与作息,但因担心看诊费用高昂,迟迟未曾求医。“吃西药多不好,而外面中医看一次就要百多令吉,真的负担不起。”这次义诊医师细心教导她按摩舒缓情绪,说明病因并介绍中医妇科调理方式。初次接触中医和义诊,她感动地说:“大家都很有爱心,帮助像我这样需要帮忙的人。”

长子王甲安活泼外向,笑说自己一看到“免费”就想来看医生。他有手汗问题,曾在幼小时看过中医,被告知“手汗代表心脏虚”,但当时没有获得进一步治疗。“我不想死于心脏病!”他天真地说。

朱燕萍一家三口中医看诊初体验,受益良多。【摄影:饶于莉】

不过,他也坦言自己很怕针灸,“希望可以吃药就好。”医师听见他的害怕,没有使用针灸,而是耐心向他解释手汗成因,并教导他日常保健方法如避免冰凉饮料、少吃糖、双手搓热后敷于足部帮助改善手汗等。他也分享自己的另一个生活习惯──为了卫生会忍耐不排便,直到晚上放学回家或是下午前往安亲班才排解,医师提醒如此会伤身,要改正行为。

八岁的弟弟王家渊则初次接触中医,虽然也很紧张,但表示自己不怕针灸。医师观察到他的脖子有轻微肿胀,经检查后建议暂时观察,不要随意按压,并减少零食糖果的摄取。就诊后,医师贴心地为一家三口配药,并给予生活作息上的叮咛,如不要太晚洗澡、睡觉穿长裤等保健建议。朱燕萍感恩地说:“这次真的收获很多,学到怎么照顾自己,也帮助孩子了解健康,谢谢慈济的免费义诊,让我们受益良多。”

◎ 领悟中医智慧

“我婆婆的手指常常隐隐作痛,平时去政府诊所只看三高,这些小病痛都没说出口。”李妹芳带着婆婆吴素坤前来就诊,希望能透过中医找出疼痛的根源。温禄媚医师耐心地把脉后进行针灸,舒缓老人家长期的手指不适。这样细致的照护,让李妹芳感到安心。

李妹芳本身也有皮肤敏感的困扰,过去她习惯自行购药或前往西医诊所求诊,从未尝试过中医治疗。然而,前一天出席慈济马六甲静思书轩的健康讲座,传授中医的智慧,教导在忙碌的生活中调理身体,提升生活质量,为自己的健康把关。她深受启发,于是今天决定前来诊疗。

“医生说我是体质问题导致皮肤敏感,一开始我没太明白,经过现场志工帮忙解释说明才听懂,之后医生帮我针灸治疗。”李妹芳笑说这次的经验让她对中医改观不少,也感受到慈济团队的细心与贴心。

这次中医义诊经验,让李妹芳(右一)对中医改观,也感受到慈济医疗团队的细心与贴心。【摄影:罗秀娟】

这场义诊,不仅为社区居民带来实际的医疗服务,更是一次健康教育的推广。透过问诊、把脉、针灸与咨询,不少民众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理解与接触,愿意尝试不同于过往的照护方式。

李妹芳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她们解决身体上的不适,更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度。

这场义诊不只是看病而已,更是医护人员和病患之间真诚的互动,也是慈济关心社区的具体行动。慈济义诊服务,不仅是一次诊疗,更是充满关怀的陪伴,在看诊之外,也希望带来健康的观念。

午后两点义诊虽已结束,但那分关怀和温暖仍在社区中流转、延续。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