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许多生命在贫病交迫的困境中挣扎。蒲种难民义诊活动,不仅治病,更为他们带来“全面健康”的概念,帮助他们找到一丝改善生活质量的曙光。
2024年12月1日凌晨五点,倾盆大雨洗刷了蒲种公主城多功能礼堂外的场地。礼堂旁的大树在雨后显得生机勃勃,雨珠依稀从叶尖滑落。天色微亮,一百八十三名慈济志工和人医会(注)已开始为蒲种难民义诊活动做准备。
义诊活动除了有十五位医生参与,这次更难得邀约到四位饮食治疗师,为难民提供饮食咨询与辅导。他们耐心地了解每位前来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病情提供饮食建议,希望透过改变饮食习惯,提升健康意识,并激发积极的生活态度。
桌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蔬果模型和图片,饮食治疗师以游戏互动的方式,教孩子们认识穀类、蛋白质食物及高纤维食物。对病患而言,饮食治疗师翻开一本手作《全植物性饮食食谱》,详细解释如何改善饮食养生,病患都聆听得非常专注。
◎饮食治疗 健康理念
“医生有开药吗?平时吃些什么?”饮食治疗师陈雪萍,通过翻译员了解来者的病情。这是她第一次参与难民义诊,之前她的经验多是与本地人交流。与本地人相比,本地人会主动询问,但是难民群体在沟通上就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耐心,因为他们常常缺乏对健康饮食的基本认知。
陈雪萍表示,难民的资源有限,很多人难以接触到健康饮食的知识,且因为贫病交迫,无暇顾及饮食健康。她会通过图片和健康餐盘等方式,鼓励他们多吃蔬菜水果,并推荐一些简单、经济的菜式,如天贝、豆腐等,希望这些饮食建议能帮助他们改善健康。
陈雪萍说:“难民义诊遇到的挑战不仅是语言和文化差异,还有食材的限制。”她理解到,因为部分食物由难民的工作单位提供,这使得难民无法选择食材。尽管如此,她仍坚持教导难民如何选择天然植物性食物,强调蔬食有助于控制血糖、促进心血管健康,并推广比动物性食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即便部分人无法获得豆腐等特定食物,她仍建议根据可获得的食材选择,有助于控制三高和维护肠胃健康的饮食。
◎健康隐忧 具体建议
尽管不少难民能用中文或英文交流,语言障碍仍然存在。为了克服这一挑战,陈雪萍经常借助图片进行视觉化教学,帮助难民理解健康饮食的概念。与以往主动提问的本地人不同,难民往往需要她主动引导对话,通过日常交谈了解他们的健康问题。例如,与他们聊起睡眠质量和工作情况,从中发现潜在的健康隐忧,并提供具体建议。
陈雪萍的工作不仅是传授营养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实际的饮食支持。她会与难民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应对饮食上的实际问题。例如,当有难民提到排便困难时,陈雪萍便会结合具体情境,指导他们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肠道健康,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志工们考虑周到,在每一户家庭离开前,都会送上一份爱心蔬果包。内含马铃薯、番茄、胡萝蔔、小白菜等新鲜蔬果,旨在鼓励他们立即实践“多蔬菜餐点”的理念,帮助他们及家人拥有更健康的身体。这份来自异国的关怀,不仅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也温暖了他们的心,带来了满满的笑容。
此外,当病患在等待看诊的间隙,志工们带来“健康操”的教学,大家随着志工的动作一同运动,这不仅是为了身体的锻炼,更是希望能提升他们整体的健康生活质量。
●
在这次义诊活动中,慈济志工和饮食治疗师们以无私的爱与耐心,突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为蒲种的难民带来了实际的关怀。透过健康饮食的指导,不仅提升了难民的健康意识,更帮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找到一丝改善生活质量的曙光。
注:慈济于1998年成立的“国际慈济人医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除提供义诊,更号召当地医护人员为贫病者服务,期许以“社区化”、“在地化”的义诊动员模式,成就“医疗普遍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