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爱在当下 从佛恩到亲恩

处处洋溢着温馨,一系列的亲子互动,引导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敬意。不少家长在活动中红了眼眶,感动于孩子稚嫩却真挚的一句“我爱你”,一句简单的话语,跨越了平日的羞怯,也打开了心门。
一系列孝亲活动,鼓励孩子从“感受”出发,勇敢表达爱,父母也深深被孩子真挚的举动打动。【摄影:廖志勇】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既是佛诞日、慈济日,更是充满感恩与爱的母亲节。在这一天,我们感念佛恩、父母恩、众生恩。正如证严上人所言:“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古语亦有云:“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皆应从孝亲做起,孝道是为人处世最根本,最重要的德行。

2025年5月11日,慈济马六甲分会举办“佛诞节、慈济日、母亲节”三节合一的祈福浴佛典礼。这场活动不仅礼敬佛陀慈悲智慧的教导,更希望将感恩延伸至生活中,唤起对亲恩的体会与实践。当天同步举办一系列孝亲活动,包括奉茶、净手、拥抱与花束制作等,鼓励孩子从“感受”出发,勇敢表达爱,也让父母深深被孩子真挚的举动打动。

◎ 用拥抱打开心门

随着司仪引导,马六甲慈济儿童亲子成长班(简称亲子班)的小朋友与家长双手合十、虔诚浴佛,感谢父母的辛劳,感谢生命的成长旅程。这分庄严仪式,不仅是与佛对话的时刻,更是一种深情的敬意。

浴佛结束后,亲子们来到孝亲区,展开“拥抱10秒钟”互动。孩子们有的腼腆、有的热情地走向父母,紧紧拥抱对方。平日难得的肢体接触,成了亲情交流的桥梁。家长林爱莲含泪说:“大儿子平时不习惯拥抱,但今天他看完影片后,竟然主动跑过来紧紧抱住我,那一刻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她回忆,儿子张昊杰小时候语言发展迟缓,直到三岁半才喊出第一声“妈妈”。她语带哽咽地说:“那一声妈妈,我等了三年半。为了陪伴孩子,我毅然放下工作,全心在身边守着他。”而如今这个曾让她牵肠挂肚的孩子不仅学会说爱,更懂得贴心分担。他说:“我要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母亲心中。

亲子互动中,林爱莲既感动又开心地拥抱两个孩子张昊杰(右)和张昊汶(左)。【摄影:饶于莉】

如今,九岁的张昊杰已是贴心懂事的大男孩。他向母亲说:“谢谢妈妈接送我们上学,照顾我们,给我们吃的、穿的。”自己从六岁就开始帮忙做家务,如吸尘、晒衣、收衣、折衣,“妈妈养我们很多了,我们也要养她!”

之后,现场播放影片《天堂的妈妈》,场内陷入沉静,许多孩子与父母眼中泛着泪光。小男孩的母亲因突发意外被诊断出癌症,家庭陷入忧伤。面对沉重打击,母亲不但未被击垮,反而用自己的坚强引导孩子勇敢面对人生。这段故事深深触动在场观众,也让亲子一同反思: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自己该如何生活?这部影片,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孝顺”从口号变成孩子心中真实的体会。

林爱莲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平时只知道依赖我们,但今天他们真的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司仪黄芃凯(惟相)引导:“我们有一份特别的礼物,要送给全天下最辛苦的妈妈——就是这条温热的手帕。”

随着〈佛陀的眼睛〉旋律,亲子班的孩子们献上手语表演,舞台上透过五幕温馨画面讲述家庭中的点滴爱意:父女合照定格幸福时光、孩子贴心为生病的母亲盖被取暖、亲子共读温馨互动、游戏陪伴间的欢笑片段,最后孩子送上给父亲的温暖拥抱。简单却深刻的画面,诉说着家的亲情。此时,志工将温热的小手帕分送到孩子手中,孩子们缓缓跪下,轻轻为爸爸妈妈擦拭那双一辈子为家庭操劳不懈的手。

随着〈佛陀的眼睛〉旋律,亲子班的孩子们献上手语表演,舞台上透过五幕温馨画面讲述家庭中的点滴爱意。【摄影:廖志勇】

林爱莲感慨地说:“平时大家都忙,根本没时间有这样的互动。今天孩子第一次摸到我粗糙的手,也第一次知道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长大的。”一年级的小儿子张昊汶感受特别深,他说:“妈妈的手变粗了,是照顾我们的时候变的。”他还承诺:“我要乖乖,不要让爸爸妈妈辛苦。妈咪,我爱你。”

◎ 爱在三代间流动

胡秀玲(坐者右)多年来带着孩子参与慈济活动,已经成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今日三代同堂共同见证亲情。【摄影:廖志勇】

“净手”的片刻,胡秀玲跪在母亲何连容面前,泪眼为她擦手,哽咽道:“看到妈妈的手,我就很心疼……从没这么近距离地表达过爱,现在才意识到,这分爱原来一直在。”何连容轻声回应女儿的爱说:“我真的很感动。孩子孝顺,就是有妈妈在心上。陪我说说话、吃饭就够了。”

胡秀玲分享,母亲因为怕冷又不爱盖被子,每天晚上她都会帮妈妈穿上帮助血液循环的袜子。“妈妈需要我,我会一直陪着她。”胡秀玲难掩心情,流下感人眼泪。

胡秀玲多年来坚持带着孩子参与慈济活动,已经成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今日三代同堂共同见证亲情。

而母亲节前一天,自己的孩子们也早已准备了惊喜,儿子为她端上一份简单却暖心的早餐——三明治和一杯枸杞水;女儿李维安送上了一个亲手制作的相框和几张贴纸,作为母亲节礼物。胡秀玲满脸幸福地说:“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意,真的很感动。”

活动最后,所有家庭一起拍下大合照,为这分感动留下珍贵的回忆。司仪表示:“母亲节不只是一天的活动,而是生活中每一天的关心与陪伴。”期盼在亲情与感恩交织的活动中,大家能更深刻体会“孝”的真义,并在心中播下行孝与行善的种子,让爱在家庭中生根、在社会中发芽。

◎ 童心真语动亲情

另一边,慈少班九十五位亲子齐聚一堂浴佛,也一起体验孝亲活动。“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学生们用手语表演〈当你老了〉,搭配温柔旋律,向父母表达深沉的感恩。之后双手捧着托盘,跪坐于父母跟前,奉上一杯热茶,向一路陪伴他们成长的父母献上最真挚的敬意。再献上亲手制作的“心灯”,以灯传情。那盏灯虽小,却盛载着他们对父母无尽的爱,也照亮了彼此的心。

同时,慈少家长也为孩子准备惊喜。志工团队运用人工智慧(AI)技术制作出每位家长年老模样的照片,请家长写下不具名的祝福。孩子们在现场寻找,动人场面一一上演。其中一位家长刘宝玲(懿庆)说:“看到自己老去的样子,心中五味杂陈。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这分不舍让我红了眼眶。”

刘宝玲亲子间心有灵犀,侯钰恩用心辨识出母亲年老的模样照片。【摄影:王淙鋕】

刘宝玲的女儿侯钰恩表示,在寻找父母老年照片时,其实第一眼就看到了一张有点像妈妈的照片,但因为没有十足把握,她决定再多找几圈。最终,她还是回到那张最初看到的照片前,直觉告诉她“就是这张!”亲子间心有灵犀,她用心辨识出那股熟悉的气息。

志工希望藉由这一幕,唤起孩子们对“时光”与“亲情”的深刻体会,把握孝顺父母亲的时间,让亲子情感更贴近。刘宝玲坦言,在家中其实和女儿的互动不多,彼此各自忙于学业、事业,亲密的举动几乎没有,只有在需要帮忙时才偶尔有些交流。但自从参与慈少班课程,这个空间和氛围让她有机会慢下来,真正陪伴在女儿身边。在这里,刘宝玲和侯钰恩不只是母女,更像朋友、像姊妹一样,会牵手、会打闹,那种久违的亲密感又重新回来了。

另一位慈少班学员蔡佳倪也分享道,在寻找照片的过程中,她很快便认出父母的照片。因为她记得生活中与父母有关的各种小细节,例如他们的字迹。虽然在家里,她不常与父母有肢体上的亲密互动,但她总是默默地观察与陪伴。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常协助母亲,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关爱与支持。

蔡佳倪(中)虽然不常与父母有肢体上的亲密互动,但她默默地观察与陪伴,因此很快辨识出父母的照片。【摄影:郭巧云】

◎ 花香传爱情更深

在另一边厢的社教“花束制作体验课”,花道老师引用证严上人静思语“行善行孝不能等”开场,提醒孩子们:“不要等到长大才行孝,妈妈不是要你们的钱,也不是要你们带她去旅行,她要的,是你们的陪伴与一句问候。”

参与者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心搭配各种花材,小心插上属于自己风格的花束,要把最真的心意送给最爱的家人。十四岁的陈靖萱说:“亲手做的花比较特别,可以按照妈妈喜欢的样子设计。我也会多听话,帮忙做家务,不让她担心。”

十二岁的叶智绅则将花束献给婆婆,“因为婆婆一直照顾我们,妈妈对婆婆也很好,我也要学着孝顺。”而多年来持续参加花道体验课的蔡枚宭则说:“每年母亲节我都做花送给妈妈,她收到会很开心,还会拍照纪念。我们也常回家陪她,因为陪伴就是最好的礼物。”

叶智绅亲手制作花束献给照顾他的婆婆。【摄影:饶于莉】

此外,马六甲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简称慈青)的郑维慧同学悄悄为两位志工懿德妈妈(备注)准备了一份小惊喜。自从她来到马六甲求学以来,这两位志工便如母亲般地关心与照顾她,经常问候:“吃了吗?”、“最近过得好吗?”这些平凡的问候,却在异乡的生活中给予她温暖与力量。

这分看似简单的关怀,早已悄悄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因此,郑维慧决定在这个充满感恩与祝福的母亲节里,准备一束花,向两位懿德妈妈黄秀玉(虑珏)和王美杰(明毅)传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郑维慧坦言,递出花束的那一刻,其实心中充满紧张与羞涩。平时个性较内向的她,在家也很少有这样直接表达情感的机会。但为了回应志工妈妈们的关心,她还是下定决心克服自我,献上特别的母亲节礼物。当她看见懿德妈妈们收到礼物的惊喜与感动时,她的心也渐渐被温暖所填满。

郑维慧(右)在这充满感恩与祝福的母亲节里,准备花束送给懿德妈妈王美杰,传达内心的感恩之情。【摄影:王淙鋕】

这场以佛法为核心、以孝道为实践的活动,不只是一场庆典,更是一堂动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从拥抱到泪水、从净手到花香,慈济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让人人深刻体会亲情的可贵。

当我们在佛前双手合十的那一刻,亦能将感恩的心带回家中;当我们学会敬佛,也就更懂得敬父母、敬天地、敬万物。这正是佛法在人间的实践,也是慈济孝亲精神的真义。

(资料来源:饶于润、蔡程发、刘健锋、颜玉珠)

懿德妈妈:来自各界关怀社会的慈济志工,有老师、家庭主妇、企业人士等,他们以其在家庭、社会上的多功能、多角色的实际经验,扮演辅佐的角色,协助辅导孩子生活礼仪、道德伦理,在他们心理、情绪困扰的时候,适时的关怀、倾听,扮演亦师亦友、亦母亦姐的角色。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