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听 慈济建筑说故事

为何慈济的建筑物会让人一眼就认出? 宗教对于慈济建筑物的影响有多大?让我们来一探慈济建筑之美。

几乎每个人都是因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必须撰写论文,但偏偏就有一位慈济志工林文成(本厚)却是因为想要为慈济的建筑物留下足迹,为此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专事研究慈济建筑,于2015年6月完成论文,并于2018年3月份出版《慈济建筑及其宗教精神》一书。

2018年9月特地远从台湾前来马来西亚举办新书分享会,于9月30日安排前往马六甲与麻坡两地分享,所得悉数捐赠正在筹建的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以及麻坡静思堂。当日,林文成建筑师也前往麻坡静思堂工地参观,并与静思堂工地筹备委员会了解静思堂的设计。

臺灣建築師林文成分享慈濟建築物如何說法。【攝影:江妙珍】

◎ 无声说法的建筑

慈济走过半世纪,透过林文成的整理、研究,今日他带领大众和志工从上人于花莲修行居住的小木屋开始回溯,慈善援建的第一间房屋,到静思精舍、静思堂的建筑,再跨到国际援建的组合屋、大爱屋、简易屋,每一张照片都有其历史背景,但不变的是上人“为佛教为众生”之理念,以及创立慈济之克勤、克难、克俭精神。

透过林文成精辟的分享,将上人对佛教精神、创立慈济功德会的理念、以及慈济建筑历史与四大八法实践,让众人对慈济建筑的文化内涵、宗教精神有清晰认识和深刻体悟。而万一灾难发生时,慈济坚固的建筑如医院、学校、各社区的静思堂,都将成为受灾乡亲们的避难所,对于上人这分用心设想与规划,令林文成尊敬与感动。

林文成表示,静思堂以灰色、洗石子和人字形的屋顶为其建筑外观,其颜色蕴含出家师父灰色袈裟的清静朴实,于都市丛林中给人一股沉稳、朴实与安心的印象。因此即使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标新立异或现代感的外观,却总是让人一眼就能看见它、认得它。

而静思堂的柱子设计为四根或八根,象征慈济的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人字屋顶,蕴含人圆、事圆、理圆的处事态度,期望人人“合和互协”的组织架构。其内在设计也别具巧思,“回”字型的空间设计,回廊外面是各个功能单位空间,中心是佛堂,佛堂内有宇宙大觉者,象征着“回”来修行,回到自己的心灵故乡,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

将慈济佛教精神融入建筑物设计中,以有形的建筑,彰显无形的宗教精神,希望每个走入静思堂的人能心生宁静,体悟慈济的精神,以慈悲为怀,济世救人之心,走入社区付出,迎接更多人一起共行菩萨道。

◎ 那熟悉的回家路

从事建筑行业、平时喜爱聆听大爱广播的马六甲志工李国泉,曾于广播中听过林文成分享慈济建筑,当获知今日讲座,他把握难得的机缘前来出席。

“之前去到精舍,自己是潇洒走一回。今天才真的用心去看、去体会,学习真多!”

李国泉不讳言虽然知道建筑中藏着法,但因为对于慈济建筑不了解,总是抱着走马看花的心态浏览。今天深入了解,对于静思堂采用人字形的屋顶,以及回字型的空间规划背后的意涵,如同一个“合”字,希望每个进出此区的人都能“合”,体会到设计上的用心。

他表示,建筑物确实可以发挥调整人心的功用,就像踏入自己家和其他地方各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去到哪一国家,走进到哪一座静思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宁静、祥和,对于志工而言更是一股回家的熟悉感和温暖。他决定去到每一个地方都要好好把握机会,去体会、去欣赏“家”的美。

◎ 从建筑认识慈济

而受志工邀约前来聆听的郭贵燕女士,对慈济不甚了解,也从未见过慈济其他建筑,今日透过林文成的讲解,让她进一步认识慈济。透过一张张的照片,林文成诉说着故事,也道出上人创办慈济,五十年来始终如一的精神,从建筑里可以一探究竟。

“当自己生活贫困住在小木屋,却愿意援建屋子助人,盖的还比自己住的好,为众生的精神令人敬佩。”郭贵燕不可思议地说。她认为每个人都有“我执”,上人却视众生平等,后来赈灾所援建的房屋、学校,也因应当地的需求援建,不因讲求速度而随意搭建。她指着墙上所悬挂的静思语“白纸黑字念再多,不如身体力行去做。”她表示,慈济所做,是真实运用在人间的佛法,正如此句静思语之涵义。

以前来过静思堂几次,郭贵燕没特别去留意,只是觉得灰色和木的颜色,让人很舒服、很平静。今日她有所获地说:“起心动念真的很重要,唯有用心去看才知道。”她表示,待会儿她要去看看静思堂人字形的屋顶,以及屋顶上代表“佛法僧”的设计,细细欣赏“它”的美。

◎ 人人都是传法者

结束马六甲的讲座,林文成随即赶往麻坡,进行另一场的分享。

林文成(中)到麻坡靜思堂工地參觀,與靜思堂工地籌委如林其銓(左一)及李偉航(右一)等了解整個靜思堂的設計圖。【攝影:江妙珍】

回溯到2018年6月,麻坡静思小筑同仁蔡培志(诚详)返台参与静思人文精神研习营,得知有《慈济建筑及其宗教精神》新书出版,且是一本关于慈济建筑的精神与理念,非常适合目前麻坡正在兴建静思堂之参考。于是他请购了两本,打算自己先阅读,了解当中的内容,进而向志工推广,尤其是负责静思堂工程的相关者。

另外,他也赠送了一本给负责静思堂工程的同仁蔡淑停(慈效),希望可以作为静思堂工程的参考用途。蔡淑停表示此书是一种传法的方便法门。人人都是传法者,法才能相续传承。所以,她也向静思小筑订购了三本,希望结缘给建筑师,让他们多了解或研究慈济的建筑之美与其精神。

她说:“书中介绍很多慈济建筑物的历史,以及精神理念。大家读了可以更深入去了解其意义。”听完讲座后,她分享自己感触特别刻深的一句话是“内修外行”,而“回型”设计是让自己回归清净的本性,其意义甚大。

蔡培志也与静思团队商讨,认为此书对未来静思堂的导览解说也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也用心向志工推广。孰不知,作者林文成于今日前来麻坡进行讲座,志工反应热烈,踊跃出席聆听。

◎ 从有形深入无形

静思堂工程管理委员黄瞻瞻(虑瞻)也透过蔡培志的介绍,请购了此书。她分享时常听到静思堂的建筑物是一种无声说法。当时,她不是很了解到底是如何说法。透过这本书的介绍,阅读后才了解建筑物如何呈献“法”,加上聆听林文成的分享后,让她更清楚明白,也懂得如何去讲解及分享建筑物其中的法。

她打趣分享,为什么慈济的建筑物都是灰色为主,原来其含义是代表戒贪的意思。犹如僧袍的颜色是提醒出家人减少贪欲,建筑外观提醒慈济人简朴生活。所以她从表层的角度来看,进而更深入地去了解背后的涵义。

而另一位工委李伟航则表示慈济的建筑物较以功能为主,以长期性去构思,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物是以成本效益优先。志工蔡字妹(慈向)也请购此书,希望可以了解更多有关于静思堂的数据,日后可以向人介绍。同时,她的儿子林其铨正是静思堂的工程建筑师,也可以提供他阅读及参考。

两场讲座吸引超过二百人出席聆听,志工清楚的认识与体悟慈济建筑的人文内涵与建设理念,也让一般大众透过慈济建筑进一步认识慈济与其佛法精神。

会后,林文成也贴心地举办签书活动,为大家提字作纪念。他期待此书能让海、内外的人,能有一本完整的文献,让慈济五十多年的人文建筑有迹可循。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