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回收不停歇 杨泽沛载爱入心

2008年,杨泽沛在住家附近看见一群人做资源回收,走上前好奇询问:“你们在做什么?”没想到这一问,成了他走入慈济环保、走进自我改变人生的起点。
投入环保,杨泽沛学会不只是放下物欲,更是放下自我与脾气。【摄影:黄福泰】

每天早上八点,慈济志工杨泽沛(惟沛 )便开着回收车穿梭于商店与住宅区,载运回收物资,通常工作至十点多,有时忙到中午才匆忙赶去上班。当天未完成的回收任务,以及每周三在马六甲各区由慈济志工进行的夜间环保,他也都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继续协助载运回收物。

环保工作从最初的每月一次,渐渐变成每周一次,再演变成他每天的例行事务。十多年来如一日,几乎全年无休。外人看来辛苦不已的环保之路,他却做得甘之如饴。

“我喜欢驾车收环保物,那种心情与工作时紧张与焦躁完全不同,感觉非常自在快乐。每天一早起床就很有方向感与使命感,环保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深入我的骨髓了。”

◎ 驾资源回收车 一条修心路

回忆起2008年刚搬入新家不久,他在住家附近发现“慈济”的布条悬挂在路边,一群志工正卖力地进行资源回收。出于好奇,他走上前询问,当时环保的概念尚未普及,志工们热情地向他介绍环保理念,并邀请他一同参与。当得知慈济急缺能协助运载回收物的卡车司机时,拥有卡车与驾照的他,便一口答应投入其中。

其实在此之前,太太的妹妹曾经参与慈济环保,只是当年年轻,夜间回收让家人担心安全而反对,她也因此中断。回想那时,杨泽沛虽然还未深入了解环保的意义,但仍会默默在工作地点附近拾起瓶罐交给她。“当时我不好意思捡,只是想帮她而已,根本不懂什么是环保。”

这一次,他不再只是交出回收物,而是亲身投入其中。从每月一次的环保日协助载运回收物,到如今每日驾车穿梭马六甲各区做环保。他坦言,这一路走来并非毫无波折,曾经遭遇过不少误解与挫折。有年长者批评慈济募款援助日本灾民是“帮仇人”,也有人嘲讽他“傻”、“慈济又没给钱,你干嘛每天这么拼?”

身处第一线,面对形形色色的民众,他从不与人争辩,只是笑着耐心解释。环保让他学会了“忍”。谈起自己过往的脾气,他说:“如果是以前的我,早就吵起来了。但现在学会了放下、转念。”他深深感受到:“环保让我越做越懂得放下,不只是放下物品,更是放下自我与脾气。”这样的转变,不仅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延伸到家庭、职场及人际关系,让他的生活更加踏实自在。

杨泽沛(右二灰衣者)从环保逐渐参与慈济其他活动。图为陈妙凤在他家与邻居朋友分享《水忏》佛典。【照片:慈济马六甲分会文史组提供】
每天早上,志工杨泽沛开着回收车穿梭于商店与住宅区,回收完才去上班。环保,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摄影:颜玉珠】

 

◎ 放下爆躁脾气 人生新契机

中学三年级毕业后,杨泽沛便投入家族脚踏车买卖生意。忙于店面、仓库、送货、收帐,每天工作至晚上九、十点。生活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对现况充满不满与怨怼,总是羡慕他人的生活,情绪也极不稳定。

高压与紧绷的环境,让他逐渐养成暴躁的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怒气一来便失去控制,手中的扳手、脚踏车都可能成为情绪的出口。

婚后的生活更是一场挑战。深夜下班疲惫返家,面对太太的不谅解与两个顽皮孩子的吵闹,常让他怒火中烧,甚至动手。他曾气到用扫把打伤孩子,至今仍相当自责,担心孩子留下阴影。

“以前的我会把别人的错拿来惩罚自己,气到发狂,事后又悔不当初。”这样的自己,让他痛苦却无法改变,直到他踏上慈济环保这条路,人生才开始有了转变的契机。如今,一家人关系融洽、父慈子孝,昔日的打骂早已随风淡去。

◎ 默默独自付出 看见坚持力

投入环保后,杨泽沛以欢喜心与民众互动,无论对方是否愿意提供回收物,他总是耐心倾听、温和陪伴。“只要大家愿意聊聊天、说说话,这就是一件好事。”多年来,他几乎没被居民拒绝,累积的信任感成了他最强大的成就来源。

回收车一停下,居民们便主动送出家中回收物,有人热情寒暄、分享生活,其中一位曾女士,不仅自己积极回收,还主动捡拾环保物、提供场所供邻居集中回收。他每周定期前往载运,与她建立深厚情谊,她经常分享家庭大小事,他也适时关怀与鼓励。

“有些长辈真的需要倾听与陪伴,如果我能帮上忙,就是有意义的事。有需要时,我也会转介慈济的慈善与医疗资源。”透过环保,他连结社区,让更多人了解慈济,并认识回收背后深远的价值。

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人开车做回收。回收量多时,常做到忘记时间,上班常迟到,引来同事的不满;下班与周末继续参与环保,也曾遭太太抱怨。他选择以行动回应,用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弥补时间,延后下班展现责任;回家后主动分享慈济的感动与收获,慢慢让家人理解他所做是有意义的事。最终,太太也被感动,加入志工行列,一起走在慈济路上。

杨泽沛(左一)的身影感动和带动了志工郑兴喜(左二)、周进光(右一)与黄桂强(右二)组成“环保特工队”,每周六一起外出做回收。【摄影:郭巧云】

如今他每天平均可收一卡车的回收物,志工们提起他总是竖起大拇指称赞。当社区决定扩大回收服务范围,志工郑兴喜(惟喜)、周进光(本凯)、黄桂强(惟泽)与杨泽沛主动组成“环保特工队”,每周六外出合作做回收。原本工作日他一个人做回收,后来退休的郑兴喜与贺记生(济治)也安排时间加入协助。他感受到志工间彼此扶持,是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源。

◎ 无可取代日常 环保入骨髓

环保也彻底翻转他的价值观。他不再追求名牌与物质享乐,购物前会思考是否真正需要。过去冰箱总是塞满食物,现在则追求简约。他感慨地说:“以前以为辛苦赚钱就是为了吃喝玩乐,现在才明白,心灵清净才是真正的富足。”

过去的他,上班前总花数小时反覆翻阅报纸,一直看到上班时间到才去上班,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日子既空虚又浪费时间,缺乏实质的充实感。“现在虽然每天忙着载运大量回收物,但内心却更加清净。回收一件件环保物,转卖后成为有价值的资源,收入能够用于行善助人,让我的人生充满价值。每收集一件回收物,就感到轻松愉悦,这是我在工作上从未体会过的舒适与自在。”

即便是休息时间,他也不愿闲着,总挂念着环保,每次路过垃圾桶他会留意是否有环保物可以回收,或是留意家家户户是否有回收习惯等,这分热爱让他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十多年来如一日,每天几乎可以回收到一辆卡车的环保物。外人看来辛苦不已,杨泽沛却做得甘之如饴。【摄影:郭巧云】
除了外出回收,杨泽沛也会到环保站做分类,时刻挂念着做环保。【摄影:郭巧云】

2023年,他接受了心冠状动脉手术,医生叮嘱他务必好好休养、避免搬抬重物,但他仅休息了一个多月,就再次驾着卡车投入回收行动。太太陈美谣(虑充 )虽然担心,但只能请志工们多加照应与留意他的身体。他笑说:“只有病人才需要休息,我已经康复了,现在可以做,就要把握机会去做。”

如今,对他而言,环保不只是日常习惯,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只要看到民众有回收的需要,他就会尽力协助,连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也不例外。他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感与坚毅的精神。他深信,只要持续努力推动,回收资源就会不断涌现,垃圾就会大幅减少。

◎ 不再形单影只 爱与法同行

陪伴杨泽沛一路走来的志工陈妙凤(慈撒)敬佩与不舍地说:“他天天上班前做环保,动力很强,真的很拼,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很疼惜他,他是'心'的力量!”

杨泽沛坦言,自己曾遇到瓶颈一度想要放弃,感恩在慈济中遇到的“贵人”,特别是陈妙凤。陈妙凤夫妻倾听他的心声,并以证严上人法语开导与鼓励。他曾当着他们的面落泪,而这一段心灵对话,让他重新找回力量。

陈妙凤提醒他:“做慈济,是为自己种福,不是为别人。人生会遇到关卡,但走过就是成长。只要把上人的法放在心上、落实生活,就能跨过困境。”

志工陈妙凤(左二)一路陪伴杨泽沛(右一),以上人的法鼓励他,让他坚定在环保中付出,用行动传递慈济精神。图右二为其太太陈美瑶。【摄影:杨秀丽】

是这分开导与法的滋养,让杨泽沛放下执着,安住内心,持续走在这条环保与修心并行的路上。他期许自己能影响更多人,一起为地球永续尽一分心力。

这条路最深的转变,不是从不会分类到熟练操作,也不是从偶尔参与到全心投入,而是杨泽沛自己的脾气。

从一位易怒暴躁,转变为一位耐心倾听、温暖守护社区的志工,他用行动传递慈济精神,也一步一脚印地提升社区的环保意识。这一条路,他走得深刻、走得坚定,也走得值得。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