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可以来到这么好的地方,我早就该来了,可惜就是没有这个因缘。”
结婚三十七年,两人育有三名孩子,王秀勤与家族同样从事卖菜的生意。凌晨两点摸黑去增江菜市场整理菜、卖菜,忙到中午十二点回家,休息一个小时后,赶紧去批发商买菜,回家已经是准备晚餐时段,晚上监督孩子做功课到九时才入眠。
除了星期一休业,她如此生活了整三十年,连朋友约去聚餐也无法抽出一个小时。偶尔买到不新鲜的菜,还会被先生叨唠;孩子小,每天就为了芝麻小事吵吵闹闹,加上自己的工作压力,心情变得很烦躁。
这样的生活,被一场疫情终止了“痛苦”的节奏,带来转机。疫情让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不再到菜市场买菜,生意一落千丈。于是,在2022年,王秀勤把每逢周一至周五的档位租给一位卖衣服的朋友做生意,夫妻俩只在周六、日营业。
因为生意不好,王秀勤把卖不完的菜送去增江环保站,放进冰箱储存,与大众结好缘。看着慈济志工身穿制服的端庄模样,让王秀勤心生羡慕。然而,家业、事业困得她喘不过气,不敢奢望自己也有成为志工的一天。
减少了去菜市场卖菜的日子,多出来的时间就闲在家里,开始胡思乱想。觉得生活没有乐趣,遂萌起结束生命的念头。不得已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开了忧郁症药,但是她不愿意服药,过了一年时间,贵人出现……
秀勤的二嫂是慈济志工苏淑仪(虑晰),邀约她到吉隆坡慈济静思堂去做新年礼盒包装,又到增江环保站做资源回收,再到惜福区收拾衣服,把坏的、不美的整理给回收商,美的就挂上来,留待星期一、星期二以二手衣卖出。
受到志工的热情款待,秀勤做得很开心,她说:“后悔呀!早知道可以来到这么好的地方,我早就来了,可惜就是没有这个因缘。”
◎市场里的柔光 以爱串起人心
每逢初一、十五,王秀勤随着人文志工到素食店推广静思法品,学习低头。耳濡目染之下,她学习募心募爱,见人说慈济,渐渐愈来愈有信心,愈来愈法喜。她还学习资深志工募爱心,收到善款,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偶尔被拒绝,虽然有一点点的辛苦,但还是觉得很值得;做家访见苦知福,更坚定了这条菩萨道是对的。
后来,她开始在菜市场募款。很多商家因为工作关系,无法付出,既然有人来收善款,他们乐得方便,既然有机会布施,大家纷纷响应。
走在早市的路上,拎着一个小小环保袋,挨家挨户去每一个摊位交付善款收据,顺便收善款。交善款时,王秀勤会邀约会员参加慈济活动,分享静思堂各项活动。会员们看她慈济做得比做生意开心,开始发觉她不同了。
同校同学孙荣成因为之前的劝募员往生后,一段时间没有交善款。多年前曾经参加过实业家研讨会,对慈济并不陌生,认同慈济帮人的理念,所以出一点点能力。在他眼中,王秀勤是个慈祥、很有礼貌的志工,之前看她在菜市场工作,现在换上慈济制服之后,变得端庄。
菜市场里,秀勤隔壁的档口是由堂弟王志吉经营,每天忙着做生意。从小认识堂姐一家人很勤恳,他坚持每个月捐款,只因自己没有时间,唯有把钱交给慈济去救济有需要的人,他说:“我们尽能力,可以做的就做,你们可以去外面救人,我们也可以造一点福报……”他发心从另外一位志工处领养了一个爱心竹筒,成为“爱心店”,鼓励顾客把零钱投入竹筒,汇聚更多人的力量,一起造福,回馈社会。
◎放下执着,拾起法喜
陪伴志工刘素莲(慈粟)赞叹王秀勤是个憨厚、老实、很听话的志工,所分配的工作,王秀勤必定配合,从不拒绝。活跃于惜福区、环保站、书轩和人文推广,任何可以参加的活动,她一定把握因缘,因为她觉得太迟加入慈济,要赶紧追上其他志工的脚步。
谈起早期接触王秀勤是透过接引她的二嫂,她已经是十几年的慈济会员了。每逢星期天,香积组要准备午餐给环保志工。秀勤每次看到刘素莲,一定招手让她过去拿蔬菜。一、两次过后,素莲看到她的档口很小,一拿就是五公斤的菜,等于是她货量的三分之一,觉得不好意思,后来不敢经过她的档口,绕道而行。
不久,王秀勤觉得很奇怪,即联络二嫂询问慈济志工为何没有再去拿菜?百思不得其解的秀勤,在取得刘素莲的电话号码之后即刻去电了解,才得知志工因为不舍她的小本生意,所以才没有让她结缘蔬菜。她表示,近期得知环保站有其他志工的亲戚结缘蔬菜,欣慰之余,心里也变得更踏实。
环保站里,惜福区很大,比较凌乱的是衣服,所以她去整理衣服,星期一、二到那里默默的做得很法喜。之前很爱管家人、孩子,心里很操烦,所以有一点点的忧郁,加入慈济后,她每天从社区转发的人间菩提(上人开示)、品书会、见习、培训课听到上人的法,她学会放下,人也变得开朗,连家人也发觉她看开很多,刘素莲欣慰她有法才会转识为智。
●
周末需要做生意,周日福田正缺人手,王秀勤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充满感恩。忧郁症也渐渐地不药而愈。先生乐得支持,不厌其烦地充当司机菩萨,太太要去那里,就载到那里。渐渐地,先生参加慈济活动的次数也不知不觉地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