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志工:黎金銮 (慈燿)
年龄:65岁
志工年资:30年(1994年)
受证:2010年

“90年代初,星洲日报时常刊登证严上人的法语,我很喜欢读,每期都追着看,然而有一篇文章中,上人指出'提菜篮的女人最幸福',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理解,是不是我买菜没用菜篮,所以日子过得很辛苦?我要如何解惑?”黎金銮(慈耀)憨笑地说。
1994年的一天,在马六甲制衣厂工作的妹妹上门找她:“姐,来帮忙老人家煮饭。”当时的制衣厂,时常举办慈济发放活动,邀请老人院的老人和露宿者来吃饭,金銮自觉身形健硕,不忍看着瘦弱的老人拿着锅铲,费力地煮大锅饭,于是担起了大厨的工作。后来得知一直崇敬的证严上人,就是慈济的创办人,金銮非常欢喜,并决定追随上人,从此走进了慈济大家庭。
金銮是一名家庭主妇,不会驾驶,每每要去做环保及慈善家访时,她的先生就会充当司机,风雨无阻地载送往返。回忆起那段日子,金銮娓娓而谈,上人怎么说,她都温顺听从,即便搬迁来蒲种,当时要承担协力组长,能力与人力的不足,导致金銮很压力,“那时候志工很少,事情很多,时常做到哭呀!哭了也是继续做,对的事,做就对了。”
金銮一念悲心,为了帮助苦难家庭能得到援助,她想办法克服不会写慈善报告的情况,儿子教她汉语拼音,她就利用手机发信息的功能,按下拼音找字,然后跟着抄写,久而久之,突破了书写障碍。 “大部分的照顾户,都是因病而贫的家庭,能遇到就是有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才得以心安!”她渐渐地领悟,提菜篮的女人,也能挑天下的米萝,能付出的人是最幸福的。
“慈善个案中,有许多患癌症的病人,令我措手不及。十年前,慈济成立'癌友互助会'时,我马上加入,只希望学习更多,能给予癌友正面的援助与抚慰。所以在两年后,枕边人被指出患上肠癌末期,我并不惊慌,心中有法就能坦然以对,以正确的态度,陪伴家人走过艰辛的抗癌之路,如果我不在慈济,哪来的定力、智慧与勇气?后果是多么的不堪设想。”
回首慈济岁月三十年,金銮深深体会到这些年的日子,每当走过生命中的种种不如意,很快得到释怀,并学会以正念面对人生的无常,不怨天尤人,不如意事情很快就会过去,“原来在慈济这段日子,最受益的人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