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节约一把米救人 传递三好祝福

“八分饱,两分救人好”,证严上人呼吁在前,志工如何以行动呼应?藉由“米扑满”工具,餐餐节约一把米,布施给有需要的人,传递三好祝福,低收入家庭也能做得到。
印裔照顾户珍惜能够造福的机会,餐餐节约一把米,布施给有需要的人,并传递“三好祝福”。【摄影:罗秀莲】

地球气候不调、全世界因战乱陷入粮荒危机,再加上疫情等问题,造成饥荒加剧、社会贫富愈加悬殊、人心更加不调等等;证严上人担忧种种状况持续下去,行善造福的机会可能会愈来愈少。因此近期在《人间菩提》开示中重复提起“八分饱,二分救人好”概念。 

“如果我们再省一点、再节欲一点,就能够有余去帮助人,这个观念,现在要再度呼唤起来……”“八分饱,二分救人好”源自于2008年缅甸风灾、当地农民以慈济“竹筒岁月”为原型概念,发起米扑满助人的行动。只是现今上人把“二分助人好”呼吁成“二分救人好”,足见其“来不及”的担忧。

马六甲西二社区一群慈济志工多次听见了上人呼吁,心想在本地,人人一样面对物价食材飙涨、通货膨胀、疫情回温等压力,劝善不容易,有感解药良方来得正是时候。

上人于7月14日《人间菩提》开示:“八分饱,有益无损;十分饱,对健康有影响;十二分饱,绝对有损健康。”志工重复温习讨论后发现,这是呼吁家家户户“知福惜福再造福”概念;人人只要再节约一些,从饭锅里舍出一把米,既无损日常生活,又可让有需要者得到帮助,捐献者丰富心灵。

不仅如此,志工们也鼓励在掏出一把米“身行好事”当儿,还要“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心平和作捐献,让手中的米粒成为“三好米”,富含人人祝福。

概念形成,还差工具;一次志工王钰清(明乡)的同事把三十八个白色净空的营养品塑胶罐送给她,她灵机一动,改装成米扑满,不会让人感到负担。团队没想到一念善因起,其他善缘也水到渠成,自是欢喜不已。 

◎ 宗教本一家

一切准备就绪,社区志工团队率先响应,试着把爱推广出去,分享给每月拜访的好朋友——慈济照顾户;没想到听见志工分享“八分饱,两分救人好”的马来和印裔友族们,都伸手接过米扑满,愿意当米粮布施仁者,成为手心向下有福之人。一户印裔人家直接把米扑满放在神祗前表示供养,另一户家庭事后致电志工说:“可否换容量大些的米扑满?不够装了。”

他们虽是低收入户,善心却不比其他人小,2022年6月慈善日,志工拜访八户人家,百分之百领取米扑满,他们的热情回应令志工动容,也信心大增。

一个月后,7月23日,志工既忐忑、又坚信人人有爱心,抱着上人法相,带着空罐子上门关怀。照顾户们看见熟悉的身影,不待多说,自动取出米扑满,还有竹筒扑满,及每月的功德款。 

“我的米扑满还没满……”印裔照顾户抱着长型罐子,抱歉说道。志工边回答“没关系,我们重视的是您们天天的爱心”边接过米扑满,哇!沉甸甸的,几乎占了四分之三空间。

七十多岁的马来独居长者萝丝(Baby Ruse Binti Daulat Khan)虽然住在漏水处处的屋子,却拿出逾五百克重的米扑满回馈,老人家说:“从没想过米粮可以如此捐献。这世上辛苦的人很多,很多人没饭吃,很可怜。穆斯林先知曾说过,如果可以,只要我们天天有饭吃,天天都要布施行善,这才是最好的人。因此,每一回投下一把米,我都祈祷,这米能帮助有困难的人,保护善良的人,让心有歹念的人转变成善良。”

一户印裔家庭也提到,在兴都教义,只要生活有困难的教徒,挨家挨户向每一家祈求施舍一点白米,家家户户一定会欣然布施。

马来照顾户萝丝(右)住在处处漏水的屋子,却愿意响应米扑满行动。【摄影:罗秀莲】

另一位赶着外出送糕点的妇女柯玛拉(Komalavalli A/P Dharmalingam)见志工来到,赶快捧着重重罐子出来说:“当我丈夫手术开刀时,慈济人帮助我们的家庭,体谅我们的辛苦,用真心帮助我们,我也回以真心相待。”这是她第一次响应米扑满,感受甚深。原来,平时也有出家人不定期走出寺庙,上门托钵米粮制成食物分送穷苦人,而她曾经是受惠者之一。“因为我们自己也曾遭遇过这样状况,所以我不会忘记,煮饭前,一定抓起一把米回馈。” 

◎ 贫者很富足

左手残缺的拉嘉丝瓦丽(P. Rajaswari A/P Perumal)在志工帮助下,单手把重重米粮倒进罐罐子,一边喃喃自语说:“祝福人人有饭吃,不希望有人肚子饿……”

虽然她的孩子是慈济幸福校园计划专案受惠者,志工每月只帮补马币六十令吉校车费,但是她对志工邀约做好事,从来不曾缺席;孩子还用袋子装着零钱,说这是平时储蓄的钱,要交给志工去做好事。

左手残缺的拉嘉丝瓦丽,单手把重重米粮倒进桶子,她认为,少吃一口饭,还是一样饱足,赚到助人的欢喜。【摄影:罗秀莲】

感动于她与孩子的善心善行,志工分享说:“你的祝福会传送给更多人,我们不是等到有能力才去助人,而是当下少吃一口饭,还是感到富足,还是可以助人。”

听罢,她欢喜点点头说:“少吃一口饭,没有减少,反而一样饱足,还会感觉很满足,不像过去,一下子感觉肚子饿,想要去找其他东西来填饱肚子。” 

◎ 不可思议事

住在郊外的安巴拉斯(Anbarasi A/P Kappen)是很虔诚的兴都教徒,每一次看见志工抱来上人法相,也会号召儿女一起虔诚礼拜,慈济一年一度周年庆活动,她们也会把握机会朝山礼谢及祝福上人。

虽然志工只是每月上门关怀,没给予金钱补助,但是她一样响应慈济“竹筒岁月”及定期缴交功德款。这次再响应米扑满行动,她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个机会,让我们还有机会去帮助他人。”

她也分享,平时煮饭,同样的份量、一样的煮法,只是抓出一把米,也没有增加水量,不可思议的是,打开饭锅盖,她发现米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住在郊外的安巴拉斯,一念单纯与虔诚响应助人行动,发现捐献后的米饭不减反增。【摄影:罗秀莲】

“我觉得可能因为帮助人的缘故,因为我很感恩上天让我有机会助人。每一次抓起一把米都很满足,我都会祝福,向上天祈祷,人人都安好、健康,没有病痛,都有饭吃。也许是心想好意的缘故,连米饭都感受到我的快乐,膨发得更漂亮了。”

志工不禁赞叹说:“您的一把米布施出去,并不会减少,反而更富有,这就是上人所说的心灵财富。” 

◎ 恒持一念善

7月24日慈善日共修,王钰清、黄循粮(济循)代表团队将“八分饱、两分救人好”概念分享予社区志工,他们一趟回收米扑满,单是七家照顾户,就汇聚了五点五公斤的“三好米粮”。有照顾户善的回应开先河,众志工信心满满地带着米扑满去分享好人好事,邀约更多照顾户一起来汇聚一把米,恒持一念善。

王钰清、黄循粮则来到救主之家孤儿院(Salvatorian Home),代表慈济将五点五公斤的“三好米粮”赠予孤儿院。张修女得知米粮的来源后,非常赞叹说:“我觉得慈济做得非常好,如果慈济没有发起这项活动,很少人会意识到,这样也可以帮助别人。”

志工将汇聚照顾户爱心的“三好米粮”赠予救主之家孤儿院,希望传递众人爱心予孩子们,告诉他们,有人在关心他们。【摄影:罗秀莲】

听闻志工谈起,慈济在乌克兰的援助行动,其中一站是在波兰一间一百二十年历史的天主教堂发放物资予难民,张修女颔首说,宗教本是天下一家,二十年前在台湾读书,她曾经到访花莲静思精舍,与上人有一面之缘:“从前传教士从法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来到台湾,建立学校、医院,发放奶粉,现在慈济也是这样在回馈社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她不但应允让孤儿院孩子享用“三好米粮”,也会把部分米粮转赠于蒙福青年培育学院(Montfort Youth Centre),让青年也有机会得到众人祝福。

除此之外,张修女也希望将“米扑满”讯息带到圣堂去,教堂每星期天有活动,约三百位中小学学生参与,甚至与老师展开会议,也想分享相关讯息。“有可能我们也要做一点事。”张修女说。 

节约一点,一把米布施出去,物资没有缺少,所得回馈让心灵更富有,这是“因小果大”的理念:一善启,万善涌,惜福的善因,透过欢喜分享,感召来更多善因缘、正能量,这是当初一心一志分享上人妙法的志工们,完全意想不到的事。

Pin It
Tags: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