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远离城市的喧嚣,志工们来到了位于雪兰莪新古毛山坡上的残智障院。在这片绿意盎然、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芳香的宁静之地,或许曾让人以为这里与世隔绝,但今天,因为慈济志工的到来而注入了一股温暖而充满活力的能量。
2025年7月15日清晨,二百五十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志工,包括峇都喼与大东区的志工、慈少班成员,以及慈济大学助理教授与学生齐聚一堂。他们在晨光中搭起帐篷,聆听协调叶晓娥(虑寰)的简报,并齐声唱起〈爱与关怀〉,随后踏着坚定的脚步走向院友宿舍,展开一场充满爱与行动力的关怀任务。
这一天,慈济送来的不仅是一份物资,更是一份真诚的关爱。除了平日例行的问候与服务,今天特别准备了实用的医疗生活用具,为院友们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祝福:四十张不锈钢病床、三十二张防水床垫、四十九个防水枕头,亚克力板、单人床床单及枕套组等。

◎善念启动 为病床寻找替代方案
谈及发起送床的动机,叶晓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每次来服务时,都看到院友躺在生锈的铁床上,甚至有些连床垫都没有,真的很不忍心。”当志工进一步询问原因时,才得知部分院友因精神状况问题,会将床垫内的棉絮挖出吞食,导致院方只能撤除床垫。另外,老旧铁床早已严重生锈,对院友的卫生与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慈济团队发心寻找替代方案。“既然不能放床垫,我们就想到用亚克力板取代,而且不怕潮湿、不易破损,院方员工也同意这个建议。”由于本地难以找到符合需求的全钢病床,志工们积极奔走联系,最终成功从中国订制并运送四十张全钢病床来马。叶晓娥笑着说:“所有病床抵达时都还没组装,全部封在纸箱里,今天大家就是来组装病床的!”
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志工们早已做足准备。事前分组评估现有病床的状况,判断是否断裂、轮子是否损坏、生锈程度,并与院方深入沟通每一张床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进行拍摄纪录,报备分会,确保每一张病床的用途与分配都合情合理。这场行动也正值慈济关怀新古毛残智障院(Taman Sinar Harapan Kuala Kubu Bharu简称KKB)的第二十九年;从1996年至今,志工们长期关怀不曾间断。

◎从互动到信任 院方满怀感恩
疗养院近期迎来新任院长卡米莎(KAMSIAH BT HUSSAN ),她与慈济团队的合作格外紧密。“这位院长与慈济有很好的互动,他不仅参与我们的开斋节发放与岁末祝福,还会带着员工和家人一同参加活动。这种互动让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欢喜地投入付出。”叶晓娥表示。活动当日,当病床组装完成后,立即推入病房,展现了志工与院方之间的高效配合与默契。
雪兰莪新古毛残智障院一直致力于照护身心障碍人士,目前约有将近两百位院友。然而,院内面临设备短缺的困境。院长卡米莎坦言,病床、床垫与枕头等基本设施供不应求,导致部分院友必须共用病床。“我们的院友很多,每一位都需要一张床,但床位不够,有些人只好合睡。”因此,当看到慈济一次性捐赠并安装四十张全新不锈钢病床,她感动地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收到这么大规模的支援。”
卡米莎进一步说明,这批不锈钢病床不仅数量足够,更具有耐用性与安全性,远优于过去常收到的普通铁床。“这些病床真的很坚固,不容易坏。以往用没多久就要修理甚至报废,现在有了这批新床,院友可以更安心,我们照护起来也更放心。”她补充,其他单位过去多数仅提供十张左右,这次慈济慷慨捐赠四十张,无疑大幅改善了目前床位不足的问题。谈到与慈济长年的缘分,卡米莎充满感激地回忆:“我知道慈济已经来这里服务多年,定期来探访院友,帮忙洗澡、做清洁,甚至关心我们工作人员的需要。这些服务真的为我们减轻了许多压力。”

◎年轻新力军实作中领悟
这场大型病床安装行动,不仅改善了院方设施的困境,也吸引了许多首次参与的年轻人加入,身体力行地学习与体验什么是实际的关怀与付出。来自东二慈青的学员郑柏柠,便是在母亲与弟弟的邀约下,一同从吉隆坡出发,踏上这场爱的旅程。虽然车程将近一个半小时,途中他心情忐忑、不知所措,但随着活动展开,心境也逐渐沉稳。他回忆道:“一开始进到院内时,我们对着院友唱歌,他们也给我们很大的回应与鼓励。即便无法用语言沟通,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
在剪指甲、剃头发、喂食与互动的过程中,郑柏柠深刻体会到健康的可贵,也从中领悟到一份应有的责任。他说:“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些经验让我更想把爱传出去,帮助更多人。尤其当我喂食一位院友时,他不小心把奶溅到我身上,我却能很自然地接纳他,因为他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这次的体验,更让他思考未来该如何善待逐渐年长的父母,并以同理心对待所有需要被照顾的人。
同样首次参与关怀服务的,还有来自慈济慈少班的温伟森。他坦言,初来乍到时内心难免紧张,因为事前从师姑师伯那里得知,这是一所身心障碍人士(OKU)的照护机构,可能会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然而,实地接触之后,他看见了每一位院友虽有身体或心理上的限制,却仍努力生活。温伟森也参与了病床的搬运工作,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学会用平常心面对每一位院友。他说:“他们也是正常人,不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选择用真诚的心去帮助他们。”


◎新世代 跨海参与付出行动
不仅是本地慈青和慈少的积极投入,来自台湾的慈济大学生也在这次行动中留下深刻的足迹。刘柏宗是来自台湾慈济大学医学系生物医学硕士班。这一次随着杨子庆助理教授来马参与活动。刘柏宗除了协助卧床者洗澡、聊天,也参与病床更换的实务工作。在陪伴过程中,一位师兄的一句话让他深受触动:“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卧床,而我们却能自由行动、说话…… ”这句话让他若有所思,也提醒他自己要常怀感恩。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年龄与地域的年轻志工们,无论初来时怀着忐忑或陌生,都在这场行动中找到了爱的出口。他们以谦逊与真诚的心,走入残智障院,走进人群,也走进了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的参与,正是慈济精神在新世代中传承与开展的希望。

台湾慈济大学医学系微生物及免疫学科的助理教授杨子庆,此次特别带领学生来马参与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营活动。在吉隆坡行程中的短暂空档,他联系当地慈济志工,安排参与新古毛这场关怀服务行动,让学生不只是在教室里学习,更能走进社会,体会何谓“知福、惜福、再造福” 。
这次服务的地点是一所收容失能与身心障碍者的机构,性质与台湾的教养院相似。杨子庆坦言,在来访前已有心理准备,但亲眼见到病房内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院友,以及破损、生锈、甚至无法移动的病床时,仍感到极大震撼。“环境潮湿,设备老旧,有些病床甚至需靠砖块垫高才能使用,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因此,他感憾慈济同步捐赠与更换病床,让院友们能有更安全舒适的休憩空间。

●
在这场由四十张不锈钢病床启动的关怀行动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物资的补给与设施的改善,更是一场深刻的人文教育与心灵洗礼。从协调者的悲心发愿,到志工们身体力行的投入,再到年轻世代从初出茅庐到学会放下自我、尊重生命,每一个行动,都是“慈悲喜舍”的展现,也印证了佛法中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众生平等,无论是卧床的院友、奔走的志工,抑或远道而来的学生,都是菩萨道上的同行者。正如《法华经》中所言:“众生无边誓愿度”,唯有走入众生的苦难,才能体悟真实的慈悲,也才能在自利利他的实践中,累积清净的福田。
这一天,新古毛山坡上的残智障院,因为一群志工和大众的发心行动,让大家在行善中觉悟,在付出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