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二十年了 庆幸我还好

那一年,立百病毒疫情重击,人命伤亡、全体迁村、毁猪行动,让原本欣欣向荣的市镇,变成犹如人间炼狱般的死城。二十年过去了,历史碎片,从人们口中娓娓道来,拼凑成一幕幕历历往事;从心有余悸到云淡风轻,这是一段不容删去的记忆,伤痛逐渐愈合的同时,也见证了命运的改变。
1999年,立百病毒疫情重击森美兰州养猪区,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一份份剪报档案,让后人回顾历史,唤醒爱的能量。【摄影:黄玉花】

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uk)新村,一个普通的小镇,若没有历史的追溯,难以想像,1999年,这个地方曾经历一场浩劫,以致二十年后,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随口询问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只要是中年或以上的,都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实则大部分家庭都曾遭遇家破人亡;翻开过去人生的每一页,都是有血有泪的故事。

1960、70年代,当地以养猪业为主,最巅峰时期为80、90年代,宜麦区,包括丹A村、丹C村、武吉不兰律新村及双溪立百新村,是全东南亚最大的养猪区,饲养超过一百万头猪只,并拓展成“一条龙”事业,包括经营猪饲料、药物、运输等,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当地百分之九十华人为猪农,由于经济成长和就业机会良好,居民丰衣足食。

曾经是猪农、现转行菜商的颜果定笑说:“以前这里很兴旺,居民去车行买车,只要说是从武吉不兰律来的,都没问题,因为大家都相信这里人的经济能力。”

◎ 往事历历在目

1999年的立百病毒事件让猪只被毁,同时也毁掉了猪农毕生的心血。【摄影:林俊伟】

1998年,怡保首先爆发立百病毒(Nipah Encephalitis Virus)事件,隔年年初蔓延至武吉不兰律和双溪立百(Sungai Nipah),猪与人皆受感染,病毒破坏脑细胞,许多人来不及道别就与世长辞了。疫情扩散,受灾人数迅速增加,引发全国猪农恐慌,政府促请村民迁离,实施疫区隔离和毁猪行动。在短短三个月,立百病毒夺走一百零八条人命,约三百人受感染。

颜果定回忆当时被迫迁离,邻近一些地区因担心受感染而不欢迎他们,避之唯恐不及,虽是人之常情,却也倍感无助。数月后再度回来,感觉犹如经过一场战争,野草丛生、笼罩尸味……“真的没想到养猪那么可怕,现在我们都不敢养了,很危险啊!”

村民陆续搬回来后,却也忧心忡忡,担心空气、水源受污染;经济重镇没落,猪农血本无归,生活没有着落,又面对债务问题,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设立在双溪立百新村的“立百历史文化馆”,于2018年3月落成,是筹集村民的资金和力量,加上政府拨款,带领人们走入时光隧道,让新村的历史常驻于此。

负责人包久清的父亲亦是立百病毒受害者,是初期受感染的往生者之一。家人捐献父亲脑细胞运到美国供化验,确认是新病毒。而这种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最危险的病毒之一,皆因动物和人类会同时被感染而导致死亡。更甚的是,病毒潜伏期仍未获确认,随时有可能复发,也未研究出可以治愈的药物。

设立在双溪立百新村的“立百历史文化馆”,于2018年3月落成。图为立百历史文化馆负责人包久清,他的父亲亦是立百病毒受害者,是初期受感染的往生者之一。【摄影:黄玉花】

“我当时十四岁,也受感染入院,医院的加护病房都是我们的病患。”凭借着记忆,包久清著手协助文化馆的建立,肩负传承历史的使命。记录这一场浩劫,让年轻一代也能从中了解灾害带来的震撼与伤痛;也感谢社会上热心人士给予的温情与援助。

浩劫后,政府禁止养猪,许多猪农转行做其他生意,年轻人则到外地打拼,不再想着继承祖业;适逢雪邦国际机场启用,造就了工作机会。老一辈舍不得这片土地,守着家、守着根,只有周末、节庆,游子回归,村里才热闹起来。

新村的复苏,非一朝一夕。以前,村里飘散着难闻的猪粪味,现今,是前所未有的新鲜空气。也许,一切都改变了,但,生活,还是要过下去。二十年了,昔日风光不再,却多了一分淡然恬静。

◎ 走过苦换甘甜

余苠香的丈夫黎己信因感染立百病毒而瘫痪,从此她必须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摄影:林俊伟】

“那时,我们连报纸都不敢看,都是死亡的消息……常常进出医院,好像医院就是我们的家一样。”

余苠香的丈夫黎己信开卡车运送猪,却不幸感染立百病毒。当丈夫不省人事、情况十分危急,医生建议尝试新药控制病情,却无法保证是否有后遗症。心急如焚的余苠香为了救活丈夫冒险一试,丈夫奇迹般苏醒了,还可以起身行动,但在不到一个月后宣告瘫痪。家庭骤变,失去了生活支柱,原本为家庭主妇的她,必须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而身边还带着五名、年龄介于六至十七岁的孩子。

慈济志工来探访,在她最辛苦的三个月给予生活补助,后来获得政府和其他团体的援助,让她度过了经济上的难关。

她靠贩卖糕点为生,凌晨早起制作,却只能赚取微薄收入。丈夫躺卧床上,日常起居的照料,甚至大小解都要依赖她,叫她身心俱疲。 “有时候真的很累,但是没办法,这是我的命啊!有人说我很坚强,我只是没办法,我认命……”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苦日子,余苠香一时哽咽落泪;幸好,苦尽甘来,一切都过去了。

不管在医院或生活中,志工的关怀及支持,给予她面对生活的勇气,萌起想要付出爱心的心念,奈何肩上负担太沉重,无法如愿。

2011年,黎己信在患病十二年后往生。孩子已逐渐长大成人,余苠香与孩子制作面条生意也已上轨道,付出的心愿再次蠢蠢欲动。

从2018年开始,余苠香(中)把握空闲时间,参与慈济环保、访视等,有时也结缘面条给慈济办活动所需。【摄影:黄玉花】

“很多人曾经帮助我们,让我们觉得人间有温情,这分恩情我一直记到现在。”因此,从2018年开始,余苠香把握空闲时间,参与慈济环保、访视等,有时也结缘面条给慈济办活动所需。

“年纪越来越大,再不出来做,要等几时?我能够出来做好事,帮到人家一点,心里也觉得很开心。”

儿子黎华光也支持妈妈当志工,希望辛苦大半辈子的她,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寄托。

对余苠香来说,走过悲苦的生命,造福人生才正要开始。

◎ 对生命领悟深

谢家发和刘秋兰家后方有一大块火龙果园地,一株株果树排列整齐、生长茂盛,殊不知,原来这里是曾经饲养猪的地方。当年立百病毒疫情发生时,夫妻俩的家当全没了,很彷徨无助,要踏出第一步重新开始真的很艰难,孩子尚在念书,生计不能停顿。经朋友介绍,他们转为种植火龙果和养虾,一切重新学起。

于此同时,夫妻俩经卢亚忠接引而认识慈济,积极投入环保行列,还将废弃的饲料仓库借出来做环保仓库,并带动武吉不兰律的村民参与环保。一批人在环保点做分类,谢家发和刘秋兰就开着卡车去另一个新村回收。刚开始有人不解好奇询问:你们生活不会很辛苦啊,为什么还要出来拾垃圾?

前猪农谢家发在灾后,最终转为种植火龙果。【摄影:黄玉花】

夫妻俩不理会别人的眼光,默默付出,因为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 “做环保,不知不觉培养出一种心态,就是不敢丢了。以前不管什么打包了就丢,现在知道哪些物品可以回收,为了救地球,尽量回收。就算扫地时看到一张小纸张,也会捡起来。有时去店里买东西,都不用塑料袋。”谢家发分享潜移默化的力量。

接触慈济,了解佛法,谢家发也开始领悟杀生造业,心里一直对养虾行业感愧疚,但碍于生活,没办法即刻脱手,七年前才成功结束养虾生意。 “现在转行种植水果,心比较踏实,因为不需要拿别人的生命来维持我们的生活。”
刘秋兰也分享:“加入慈济,能够去帮助别人,尤其访视个案,启发慈悲心,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辛苦,感觉自己很幸福了。”

浩劫后的领悟,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 善行消除业障

武吉不兰律慈济环保点于2003年10月成立,此后每月第四个星期天早上,当地志工与居民一起来做环保。【摄影:黄玉花】

立百病毒浩劫,志工走入村庄关怀,促成武吉不兰律市区大树下的慈济环保点于2003年10月成立,此后每月第四个星期天早上,当地志工与居民一起来做环保。

站长卢亚忠是当年“双溪立百救灾委员会”成员,1999年4月11日慈济为猪农举办急难发放,他见证慈济庄严的团队与服务​​精神。后来,他与曾月仪等几位当地居民,到芦骨环保点学习做环保,开启了武吉不兰律环保点成立的因缘。

他们口口相传,邀约身边亲友来投入或送环保物,慢慢带动起当地的环保风气。十多年来,一念坚持做环保,不曾动摇。擅长规划的卢亚忠,在环保日前会提前通知,为没有交通工具的志工或居民安排接送,希望大家欢喜来付出。

曾月仪(右二)在1999年志工举办大型发放,前去聆听,受感动而加入会员,紧接着投入环保。【摄影:黄玉花】

曾月仪原本在环保点附近卖菜,疫情发生前,她家结束了养猪业,因此逃过一劫。志工举办大型发放,她虽没有获援助,依然前去聆听,受感动而加入会员,紧接着,投入环保。

亲睹浩劫,她减少吃肉,2005年更因陪伴女儿还愿而开始茹素。原本卖菜之余还卖鱼,有人说:你虽没有杀鱼,但刮除鱼鳞时,鱼也会痛啊!她想想也有道理,因此转为卖糕点,虽然赚得少,却换来 一分心安理得。

亲身经历过当时的惨况,曾月仪更能深切体悟,轻声叹气:“我们这个村业障深重,当时埋了那么多猪……如果能够劝人多吃素、做环保,相信可以消业障。”

而且,做环保,让新村更干净,回收物变卖还可以助人,一举两得。

还有许许多多善与爱循环的故事,在新村里流传。过往的经历,让我们有着更坚强的意志面对未来;当时获得的温暖,也在自己有能力时再传递给其他人。

一场浩劫,也许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未尝不是一个转机;重新再提起,不是要揭开伤疤,而是希望用爱来弥补伤痛。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