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三十三个月不见 您好

暌违三十三个月,志工与银禧老妇院的阿嬷们等来了欢喜重聚的这刻;阿嬷们跟随志工做团康,不由喜上眉梢。【摄影:林振胜】

暌违三十三个月,再见依然如初,对银禧老妇院的阿嬷们来说,时间没有冲淡她们对志工的想念,看见蓝天白云的身影出现,纷纷扬起欢迎的笑脸,熟络说道:“您好!您好!”

2022年8月14日,当穿着制服的志工踏进银禧老妇院之际,一声声“我们有三年没见了吧?您好!您好!”之问候此起彼落,声声问候来自志工及银禧老妇院的阿嬷们。对彼此而言,声声“您好!”表达了思念之情和充满无限感恩,感恩在疫情下分离快三年,终于迎来了欢喜重聚的这一刻。

◎ 满满的欢乐画面

“听院长说,您们(指志工)今天会来,我真的很开心。我一直在等您们来!”八十四岁的刘彩妹阿嬷坐在宿舍床边的椅子上,一见到志工走进来,赶紧摇手招呼。

刘阿嬷在老妇院住了六年,对志工的身影十分熟悉,她回想之前志工每月来关怀之余,会用心准备节目,让院内的老人家度过开心的一天。

“我记得,农历八月,您们来教导我们做月饼,过冬会煮汤圆给我们吃,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农历新年也会来与我们拜年,唱歌给我们听,很热闹呀!您们也会请中医师来教导我们动动手脚,拍打身体;也有师姐来教我们做手工,折纸花、玩游戏……”刘阿嬷与志工寒暄,全是满满的欢乐画面。

志工从2014年踏进银禧老妇院,每月的关怀从没间断。但自从2019年底传出新冠疫情后,为了院内阿嬷们的健康着想,志工与院方达成共识,同年12月暂停送爱活动,原以为只是短短两三个月的暂停,没想到随着疫情的大爆发,加上数次行动管制令(MCO ) ,导致志工一再延缓送爱行动,直到2022年的8月,疫情逐渐缓和,志工才得以与阿嬷们相见。

 
八十四岁的刘彩妹阿嬷听闻志工要来,早早就梳妆好,等待迎接志工。【摄影:叶恩汉】
 

刘阿嬷笑言,在与志工无法相见的三十三个月里,她靠院内的大爱台观看慈济人、慈济事。从荧幕上看到尽管疫情严重,但全世界都有慈济人的身影,凡发生水灾、土崩、火灾等灾区,不论是深山野岭、甘榜深处都有慈济人伸出援手。每当看到一幕幕志工送爱的镜头,她就感觉慈济人处处在,格外心安!但数月前,院内电视机受到雷电重击,损坏了,看不到大爱台,令她挂碍不已,今天志工的出现,确是令她喜出望外。

“以前,您们每月来,我都会捐二十令吉,让您们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今天,我准备了十令吉要捐。因为疫情关系,来给我们红包的人减少了,所以只能捐十令吉。”刘阿嬷坦诚这些年全靠善心人士上门给红包,她才有零钱花用,现善心人士给的红包钱不多,她也不愿中断助人的善念。

刘阿嬷要掏出身上的钱交给志工。志工忙告诉她,今天也会如以往一样,将在院内的活动中心为阿嬷们准备精彩节目,到时有竹筒回娘家的环节,阿嬷可以当场投钱进竹筒里。

刘阿嬷听了,赧然一笑说:“以前我也有领取竹筒,但年纪大了,常不记得放在哪里?所以索性不拿竹筒,直接捐钱,可以吗?”

志工连忙表示捐钱不分形式,有心最可贵。刘阿嬷听了,开心地站起来,迫不及待的随志工到活动中心去。

◎ 阿嬷都有助人的心念
 
“真真高兴的见到您,满心欢喜的欢迎您,欢迎!欢迎!我们欢迎您……”志工站在活动中心的廊道上,迎接一个个阿嬷进来。熟悉的欢迎歌,热烈的掌声,贴心的搀扶,细心为每个阿嬷别上名卡,这一切,让阿嬷们顿时回到以前,戴口罩的脸上不由露出笑意……

为了疫情,志工采取间隔的座位,让阿嬷们保持距离,但不减阿嬷们的欢喜期待,都聚精会神的观看志工准备的节目。

 
志工一如往常,在活动中心廊道列队两旁,拍掌唱<欢迎歌>,迎接阿嬷们的到来。【摄影:林振胜】
细心的志工(右)让行动不便的阿嬷(左)挽着自己手臂,一步步地往前走。【摄影:林振胜】
 

志工先为阿嬷们带来团康和歌曲,也因应农历七月吉祥月的到来,特地播放上人开示吉祥月由来的影片,让阿嬷们了解普渡的真正意义不在烧金纸,真正供养祖先不是杀鸡宰鱼来拜拜,而是将烧金纸、拜拜的钱化为助人的力量,才是普渡的真谛。

司柳仪丁翠(虑珏)获悉阿嬷们都有助人的心念,于是,也趁此机会让先前领取竹筒的阿嬷将竹筒内的钱交给志工,并送上阿嬷们之前捐款的收据。翠柳也借此感恩徐瑞芳阿嬷捐出三千令吉的善举,她将收据交给徐阿嬷时,也请徐阿嬷分享捐钱做善事的心得。

六十九岁的徐阿嬷坦言十多年前,由于健康出现问题,加上经济拮据,弟弟及慈济曾援助她的房租钱。直到2017年,她申请住进银禧老妇院,减轻了弟弟负担,慈济也停止补助,但志工没有忘记她,每月来探访会特地找她寒暄,说说心底话。

最近,徐阿嬷盘算银行里的存款。她想起自己年轻时,爸爸曾经给予三千令吉的嫁妆费,但她始终没有遇到有缘的伴侣,所以这笔嫁妆成了她心中无法遗忘的牵挂。

徐阿嬷回忆,尽管爸爸已经往生三十多年,当年爸爸给的嫁妆费已在艰难时挪用了。但近几年,她将善心人士捐赠的红包钱存放在银行里,加上早年的一些储蓄,也有几千令吉。她想到爸爸当年给的嫁妆费,为了纪念爸爸,她将储蓄里的三千令吉当做是当年爸爸给的那笔嫁妆费,并决定要好好善用这笔钱,不辜负爸爸的爱护之情。

最近,徐阿嬷感觉健康更不如前,便反复思索要如何处理爸爸的钱,她想起慈济曾帮助她多年,不如将这笔钱捐给慈济去做善事,也等于是延续爸爸的爱。于是,她联络熟悉的志工,表明心愿。 7月26日,翠柳受托前往见徐阿嬷,交谈之下,获悉徐阿嬷捐款的心声,也深受感动。当下,徐阿嬷也与翠柳谈起自己的身后事,她表示若等到那一天,她不求什么仪式,只希望慈济人能为她唱慈济歌送别。

今天,徐阿嬷从翠柳手里接过收据,不忘感恩翠柳的安排,圆满她的心愿,让她再无牵挂了。

 
志工带动阿嬷们玩团康,让阿嬷们有机会动动手脚之余,也能领略到玩团康的快乐。【摄影:林振胜】
徐瑞芳阿嬷(右)捐出三千令吉做善事,以回报爸爸当年的爱护之情。司仪丁翠柳(左)赞叹阿嬷都有助人的善念。【摄影:叶恩汉】
 

◎ 感恩有机会做好事

“我刚才忘记拿钱出去捐,请问可以来我床边吗?我要捐钱!”行动不便,需靠助行器走路的许界贤阿嬷在活动结束后,当志工陪伴她回到宿舍时,突然向志工提出要求。

恰好翠柳拿着竹筒进来,志工赶紧请翠柳来到许阿嬷床边。许阿嬷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笑眯眯的将手里握着的散钞全投进竹筒里。一旁的甘梅女阿嬷也把握在手里的纸钞投进竹筒。

翠柳与志工感恩两位阿嬷的布施。许阿嬷乐呵呵地说:“我能重遇慈济人就觉得很开心。我知道慈济人都是心地善良,爱心满满,会去帮助很多苦难者的。所以,我捐一点点钱不算什么。”

八十七岁的许阿嬷谈起自己的家乡在槟城,年轻时曾在槟城及太平工作,也接触过慈济志工,当时她是慈济会员,每月捐一令吉善款。后来辗转来到吉隆坡讨生活,就此定居下来,也与慈济断了联系。

直到八年前,许阿嬷年老,加上脚痛导致行动不便,便申请住进银禧老妇院,因而有缘再接触志工,令她欢喜不已。而今,有三年不见志工,再相见倍感亲切,志工准备的节目也令她回到以往那快乐的时光。

正闲聊着,许阿嬷突然想起钱包里还有一张珍藏超过二十年的二十元泰铢,她赶紧掏出来,表示也要捐出来。二十泰铢的纸钞保存良好,可见真的是许阿嬷的珍藏品。翠柳感动地问许阿嬷为何不留来做纪念,毕竟是收藏了那么久的宝贝。

许阿嬷笑言,平时除了去医院复诊需要交通费外,也会去买些炒河粉之类的食物来满足口欲,然而,想到要捐钱助人,她决定不再买炒河粉和零食来吃,所以就将钱包里的钱全捐了,包括心爱的泰铢纸钞。

当翠柳告知,阿嬷们投进竹筒的钱将会捐助在战乱中、无家可归无饭可吃的乌克兰难民时,许阿嬷连忙表示:“在战乱中的乌克兰难民需要钱生活,我们捐的这些钱可以拿去帮助他们,这是好事。我们很感恩慈济在帮我们做善事。我们老人家都是过一天赚一天,如果不是您们来,让我们有机会捐钱助人,我们想助人也有心无力。”

 
八十七岁的许界贤阿嬷(左)不因善小而不为,她乐呵呵地将从钱包里掏出的纸钞投进竹筒。【摄影:何永康】
这张20泰铢纸钞是许界贤阿嬷珍藏超过二十年的珍藏品,为了助人,她也将这张泰铢捐出。【摄影:何永康】
 

活动结束,志工收拾好现场欲离开时,突然听闻宿舍里还有阿嬷要捐钱,志工忙请翠柳再拿竹筒进去。七十八岁的黄翠娥阿嬷以为志工都离开了,显得有些失望,不想翠柳去而复返,让她惊喜万分,忙将握在手中的五十令吉投进竹筒里。

翠柳感恩黄阿嬷的善心,黄阿嬷却淡然一笑,表明当她知道这些钱将要拿去帮助乌克兰难民时,便决定要帮助那些在炮火中的难民,让他们也能吃上一顿温饱的饭菜。黄阿嬷很感激志工,让她能及时投下钱,不然错失时机就连助人的机会都失去了。

阿嬷们的善心如蝴蝶效应,一个传一个,院长叶宝蓝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她与志工道别时,一再感恩志工的到来,唤醒阿嬷们的爱心善念。

对叶院长而言,慈济人的到来,不仅带给阿嬷们快乐,也灌输阿嬷们正确观念。她回想那些年,志工每月来送爱,会引导阿嬷们要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也教育阿嬷们如何做环保、节约省水、不浪费食物等等。

叶院长听闻志工会恢复以往每月送爱的活动,不禁开心地一再表示感谢。为了感恩志工对阿嬷们的关爱,她也特地准备一张致谢卡送给志工,并希望阿嬷们在志工的陪伴下,懂得做好事之余,也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她也期盼志工多带动阿嬷们做环保分类,因她打算在院内设立环保站,让阿嬷们活动筋骨之余也能尽一己之力来守护地球的干净。

志工临走前,向叶院长表明会协助请人来修理院内的电视机和大爱台,希望阿嬷们有大爱台的陪伴,能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黄翠娥阿嬷(右)不忍战乱中的乌克兰难民无家可归、没有温饱的饭充饥,特地捐出五十令吉援助乌克兰难民。【摄影:何永康】
银禧老妇院院长叶宝蓝(左)感激志工多年来对阿嬷们的关怀,特地制作一张致谢卡感恩志工。丁翠柳(右)代表领取。【摄影:叶恩汉】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