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慈悲深耕二十载 社区祥和共成林

浴佛外场动线规划周全,慈济足迹布展让民众得以走进慈济、走近善行,期盼启发人心善念,广邀有缘人共行菩萨道。【拍摄:胡冰冰】

2025年5月12日,蒲种社区举办“佛诞浴佛祈福”。除了主场庄严肃穆的浴佛仪式,外场也化作一方“人间佛教生活展场”,邀请民众走入佛陀的精神,也走入蒲种社区慈济人二十载点滴耕耘的足迹中……

 

阔别七年,浴佛活动再度在这片熟悉的社区土地举行,走过时光的更迭,万物皆在变,唯有慈悲的愿力与佛法的传承,始终如一,一步步在这片土地上,深耕成林。

除了主场庄严肃穆的浴佛仪式,外场也精心规划四大区块:第一区有佛陀展、募心募爱、竹筒岁月与静思人文;第二区展示慈济在蒲种的足迹,涵盖慈善、教育、环保与社教;第三区则安排孝亲奉茶及社教体验课;第四区为温馨的供斋空间,中央则矗立浴佛台,为全场核心。

活动场次与动线规划周全,让社区大众得以亲近佛陀、了解佛法,走进慈济、走近善行,期盼启发人心善念,广邀有缘人共行菩萨道。

会场另一隅,准备了几项社教体验课,让民众不仅礼敬佛恩,也能透过创作与省思,与内在的自己深度对话。【拍摄:胡冰冰】
志工余静怡(明岚)以生动的语言,搭配图文并茂的展版,简明扼要地介绍佛陀生平事迹。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大人小孩皆被吸引,频频点头,对佛陀的伟大与慈悲心生敬仰。【拍摄:黄莉燕】

◎志工心传法 感动与会者 

走进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静谧的“佛陀展”。以时间轴铺展佛陀从太子到修行的转变,每一幅图像、每一句解说都仿佛一盏盏法灯,引导人们回望佛陀在人间寻法、悟道与弘法的脚步。

志工余静怡(明岚)以生动的语言,搭配图文并茂的展版,简明扼要地介绍佛陀生平事迹。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大人小孩皆被吸引,频频点头,对佛陀的伟大与慈悲心生敬仰,也赞赏志工用心传法的付出。

年仅十岁的林嘉莹是首次聆听佛陀与志工行善的故事,小小年纪的她感动之余,也许下心愿:“我以后也要做好事,帮助别人!”

十九岁的黄欣谊和家人透过脸书得知慈济浴佛活动,特地前来参与。她在佛陀展中首次了解佛陀的出生地与涅槃之所,印象最深的是佛陀弘法四十九年、不曾放弃的精神。她体会到坚持的力量,也深受佛陀慈悲助人的精神所感动。

“我很感动慈济不只是佛教团体,更是一个致力于行善的慈善机构,还努力帮助佛国的孩子脱离苦难,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知识,认识这个世界。”欣谊说道。她也表示,走过慈济社区足迹,她感受到人间仍有爱的存在,期许自己能成为慈济志工,未来将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来自中国的文婷,一年前带着孩子来到马来西亚求学。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慈济的浴佛活动。在志工的引导下,她与孩子一同聆听佛陀诞生的故事。本以为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却在志工一句“你觉得佛在哪里?”的提问中,被触动至心底。她下意识地指着自己的胸口,轻声回答:“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一刻,她明白,佛性原来就是人心中那最纯粹的善。这份领悟让她满怀感恩,也庆幸有慈济这个平台,让她有机会走进一个净化心灵、重拾爱与清净的空间。

黄欣谊(前,白衣)走过慈济社区足迹,她感受到人间仍有爱的存在,期许自己能成为慈济志工,未来将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拍摄:黄莉燕】
文婷在志工一句“你觉得佛在哪里?”的提问中,她才明白,佛性原来就是人心中那最纯粹的善。这份领悟让她满怀感恩,也庆幸有慈济活动,让她有机会走进一个净化心灵的旅程。【拍摄:胡冰冰】

◎社区志工深耕 见证成果现前

紧接着,是蒲种社区慈济志工二十年深耕慈善、教育、环保与社教的成果回顾展。从初期几位志工走入弱势家庭的援助,到今日亲子班、环保、社区志工遍布各地,展板上一张张历史照片与访视纪录,诉说着这座城市里,一群人默默耕耘、不求闻达的足音。

现场,一位年轻男子拄着拐杖缓步而来,他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他是都尼瓦南(Dorisvaran),慈济的长期照顾户,这是他首次参加慈济浴佛活动。

志工陪伴他走过七年艰辛的岁月。过去,他只能仰赖轮椅行动,今年四月开始,终于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他感慨地说:“这几年来,我心里一直很想来参加,但生活难以自理,只能作罢。今天能够亲自来,真的很感恩,也很安定。”现场人潮踊跃,又遇见许多熟悉面孔,他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还开心地说明年要邀请朋友们一同参加。

平日里,瓦南会与朋友们一起回收资源,送往慈济环保站。他说:“志工教会我这么做,虽然只是一点资源,但至少能帮助比我更苦的人。”回想曾经长时间只能困坐家中、胡思乱想的自己,如今在慈济志工的长期陪伴下,他的内心也慢慢沉淀安定,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

志工以诚与情的长期陪伴,陪瓦南走过困顿岁月,让他的生命从无助中逐步走向自立,写下了一段无声却深刻的慈善纪实。而这,仅是无数慈善故事中的一则,还有更多动人心弦的篇章,正静静在社区各角落绽放。

过去七年,都尼瓦南(蓝衣)只能仰赖轮椅行动,今年四月,他终于能拄着拐杖缓步前行。能如愿亲自出席浴佛活动,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感恩。【拍摄:王秋諰】
王建寿在蒲种推动环保已二十载:“蒲种志工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已有七百多人。” 社区的成长令他感动。【拍摄:黄莉燕】

◎二十年如一日 爱护这片土地

环保布展区中,一幅幅呈现蒲种各地环保站点滴的展版,吸引不少民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那份默默耕耘的绿色足迹。

“蒲种志工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已有七百多人。” 志工王建寿(济寿)娓娓道来,他在蒲种推动环保已二十载,这些年,社区的成长令他感动。

回忆当年,他读到证严上人书中描述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创立的初心,内心深受感动,便毅然决定投身环保志工行列。自此,他用实际行动推动社区环保:“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让回收所换得的资源成为援助苦难众生的力量。

“虽然我已成为资深志工,但也不敢停下脚步,因为不能停止学习,不然会跟不上大家的脚步。”他说,能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靠的正是一颗单纯的心,以及慈济人常挂在嘴边的“四神汤”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他期盼更多人走进环保站,一起学习资源分类,让爱的循环成为地球最好的保护:“愿大家与人结好缘、广行善行。”

◎行善不能等 社区推动共善

在蒲种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原是街坊邻里的一份子,因为一次次的接触与感动,走进慈济、走上志工之路。他们将日常化为行动,用心耕耘社区,用爱串联人心。

李秀琴(明喜)回忆加入慈济志工的那一年——2 014年,正值马来西亚经历两起重大的空难事件: MH370与MH17 。无常的现实震撼人心,也让她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法预测。

隔年,她参与了2015年大马《法譬如水》经藏演绎。经文让她更深切感受到因缘果报的真实存在,那种历历在目的讯息,使她心中种下了一个坚定的念头——行善不能等,造福要及时。从此,她走在慈济志工之路上,一步步稳健前行。

自2017年受证以来,李秀琴便承担起协力组长的职责,走入社区各个角落,成为邻里熟悉的身影。为了邀约居民参与慈济活动,她不辞辛劳地穿梭于街坊巷尾、咖啡店,与街坊邻里建立情谊,同时定期举办环保活动,逐步累积信任与认同。

“现在我的社区居民几乎都知道慈济在做好事,虽然还需时间才能让更多人投入,但至少,已经有了共识的起点。”李秀琴温柔地说。在这次浴佛活动中,她感受到满满的社区回响。 “很多居民结伴而来,扶老携幼走进会场,让我深深感动。他们愿意在假日走出家门参与活动,这是最美的回馈。”

她也提到,连社区的居民协会主席也主动表达,愿意将社区的大型回收桶改为慈济的资源回收点,并一同推动环保。她感慨地说:“这样的善举,让我看见社区共善的希望。只要人人愿意释出一点爱,这个社会就能更祥和。”

李秀琴:“很多居民结伴而来,扶老携幼走进会场,让我深深感动。他们愿意在假日走出家门参与活动,这是最美的回馈。”【拍摄:黄莉燕】
张法月深受感动,双手合十: “今天能顺利来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福气,就像圆了一个愿。 ”她当下便决定成为会员,期许未来成为志工。【拍摄:胡冰冰】

◎心中有感动 脚步自会来

志工在社区持续深耕播善,默默耕耘多年,逐渐收获了邻里的信任与回响。这份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悄然落在张法月心田里……

几日前,张法月在蒲种公主城的菜市场遇见慈济志工发放浴佛邀请传单。志工温和亲切的笑容与真诚话语,使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与这场活动有着一份特别的因缘。

未料昨日突感腹痛,就医后被诊断为尿道结石。身体的不适让她一度担心无法参与今日的浴佛活动,内心十分懊恼。她恳切地请求医生让她出院: “我今天有个很重要的活动,不想错过。 ”医生了解后点头允许,她如释重负地踏出医院大门,心中充满感恩。

在张法月眼中,慈济志工总是温暖待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依然坚定不移地守着初衷,默默付出。她感慨地说: “看到慈济志工每次为苦难人付出,我都很感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帮助别人后,依然保持那样纯粹的心,这很难得,也令人敬佩。 ”

站在会场中,她双手合十: “今天能顺利来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福气,就像圆了一个愿。 ”她当下便决定加入慈济成为会员。她说: “这缘分我一定会好好珍惜,未来我也希望成为一名志工,用实际行动回应心中的感动。 ”

● 

在这片多元交融的土地上,慈济以佛心师志为根本、以社区深耕为路径,点点滴滴铺就出一条安定人心、祥和社会的实践之路。无论是街角的一句问候,或是活动里的感动流转,都是良善因缘的累积,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柔软,也让社会的每一隅更添一分和谐。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