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莲静思堂、静思精舍、慈济大学附属中学、台北关渡静思堂与大爱台,留下了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眞善美团队的一步一脚印。这一趟寻根之旅,更是一趟回归初心、感恩学习的法喜之行。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眞善美团队自2023年成立以来,由六位志工起步,逐步扩展至今已有二十五人组成的坚实队伍。趁着学校假期,十五位志工与一位人文室同仁于2025年6月15日至18日踏上回台之路,以镜头与文字记录慈济的精神源流,也为自己留下一笔笔动人的生命印记。
◎走访慈中 记录教育的美善
此次回台,志工们不仅走访了花莲慈济的地标如静思堂、静思精舍、慈济大学附属中学,更深刻体会到证严上人当年发下宏愿所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也进一步凝聚了团队间的向心力与志业承担的决心。
第一站,眞善美团队来到台湾慈济大学附属中学交流。慈中依山而建,建筑物、校园和大自然山景融合设计,美不胜收。广阔优美的校园让人心情放松愉悦。摄影团队大展身手,为大家留下美丽的身影。台湾慈济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室主任叶宜鑫带领大家游走校园的同时,分享校园一草一木背后的设计理念,让志工们对“人文校园”的眞义有了更深体会。
驻校眞善美志工叶朝庆退休后独自一人驻守在慈中,以记录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而开始他的眞善美之路。他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学校、老师与学生很多的美善故事。这些美善的故事与画面正是叶朝庆持续精进的动力,也是他为学校做记录的初心。
叶朝庆分享证严上人开示的一句话“人文眞善美做记录,要说得明白,让人听得懂,学得会。”这句话成为他持续精进的座右铭。叶朝庆的眞诚分享让大家获益良多,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用心感受 用镜头传递感动
“用眼睛去感受,去看慈济的故事。”这句话让录影志工陈仁德如醍醐灌顶,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眞善美工作的意义。他表示,“记住这句话,我们去学校,要去看、去感受。”他期许自己用镜头去记录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眞实动人的故事,以画面净化人心,传递祥和社会的愿景。
他深刻体会到,人文眞善美的责任不仅是记录活动,更是肩负传播慈济教育核心价値的使命。他希望通过一则则眞实故事,感动大众,家长,深化对人文品德教育的理解。
录影志工吴愫宴感性地反思:“每一次出班看似重复,其实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她发愿以后每一回记录都将以诚意与专注,捕捉那些最能感动人心的瞬间,留下珍贵的生命足迹。


◎静思精舍法入心 悟在日常
此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眞善美团队回台寻根之旅中,慈济的发祥地花莲静思精舍巡礼成为眞善美志工们心灵成长的重要一站。在精舍师父的带领下,团队在简朴而庄严的环境中体会“法在人间,悟在生活。”
在精舍巡礼过程中,图像员庄贵贺跟随常住师父的脚步穿梭在静谧的精舍中,每一处细节都让他深刻体悟到“很多法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师父介绍那棵中间有洞却依然茁壮生长的老树时,庄贵贺内心深受震撼。 “本来以为会倒的树反而是扎根最深、最久;虽然有个洞在中间,它不是一棵完美的树,但它还是很努力地生存着。”他体会到:人生幷不需要完美的外表,只要扎根深厚,坚定成长,也能展现最强的生命力。
精舍师父带领大家“出坡注1 ”,到落羽松步道为道旁的落羽松清理树干上的靑苔和寄生植物。师父分享,树干上的靑苔和寄生植物清理干净,落羽松才不会被寄生虫侵略,台风来的时候才能健康茁壮的面对风雨的挑战。
落羽松刮靑苔的工作,看似简单的劳作却让文字志工姚伊纹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当她用心清理着附着在大树上的靑苔时,才发现“原来大自然还是需要人们的保护,才会长得非常的美观。”她观察到,精舍里面的花花草草,都是师父们和志工们精心栽种,才会有这么好的环境。 ”这让伊纹联想到人的心灵也需要同样的用心照料,就像心田里一样,也是要常常去清除自己心中的烦恼,刮靑苔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从中体会到修行的眞谛——就像清理靑苔一样,要时时刻刻清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才能让心灵保持清净庄严。
就在一刮一擦之间,文字志工张凯芬深有所感:烦恼与无明就如苔藓,常在不知不觉中滋长、无所不在。而当她专注当下,一点一滴地清除时,才发现原本难处理的缝隙也变得容易下手,宛如潜藏心中的情绪与习气,经由定心与努力也能一一转化。这一刻,她深刻感受到:“唯有守戒,才能让心不乱;唯有定下心,才能看见自己内在的清明与力量。”
文字志工廖惠香从“出坡”劳动中悟出观察与用心的重要。 “原来树木与万物之间都有联系,只要细心观察,就能体会人、大地与自然间的深刻关系。”她也表示回程后会持续进行自我盘点,每次服务结束都做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晚餐后,团队有幸与负责关心慈济国际学校的德渊师父交流。成员们分享自己在志业承担中的喜悦、困难与期许,彼此在坦诚、共鸣的交流中,笑泪交织,也让对岗位的理解更加深刻、信念更加坚定,彼此的情谊也更深厚。


◎不仅是记录 更是为学校留史
离开心灵的故乡花莲,团队来到台北关渡园区,参访静思堂与大爱台。眞善美团队记录的图像与录影画面都会回到大爱台存档。团队有幸到新闻播报的摄影棚参观与体验,大家都非常的兴奋。
在旅程中抽到两次相同的静思语:“心美,看什么都美”,让刘治美深刻反思,或许自己在许多事情上还不够用心。因此,她提醒自己未来每一步都要更用心、更努力,持续精进。
“我们不仅是记录,更是为学校留历史、帮助大家把握当下、不留遗憾。”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长期推动亲师生三角关系,然而这样的互动过去多是耳闻、难以具体看见。事实上,许多家长把孩子送来慈济学校,是希望能亲眼见证老师如何用心陪伴与引导孩子。
因此,刘治美期许团队未来能更合心、多关注师生与亲师互动的环节,主动记录并分享这些温馨片段,让家长们更能感受到老师的付出,也见证孩子成长的足迹。这些记录,正是孩子生命中无可取代的印记。
第一次随人文眞善美团队回到台湾寻根的陈国雄也深有所感。他表示,整个过程让他体会到人文眞善美在每一项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每位成员多用一分心、更多一分力。人文眞善美是团队精神的展现。笔耕、摄影和录影,共同肩负着记录美善历史、保存感动的责任。
陈国雄希望能保留下最眞实、最感动的画面。对他而言,这正是对慈济、对上人最眞诚的回应,也是他最渴望学习与实践的事。他期许自己在人文眞善美的道路上勇猛精进、尽心尽力,为上人与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珍贵的画面与故事。


◎幕后推手 点亮每一段旅程
一年半内,四次随团回台的钟国义深感这次旅程意义非凡。 “虽然是第四次回台,但这一次特别有感受,导师提到'盘点生命',让我思考如何为学校留下眞实而温暖的历史记录。我们学校刚进入六年,眞善美团队的成立也才第三年,正是书写历史的关键时期。”他分享最触动他的一句话:“千好万好,不如刚刚好。”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要知足简朴、恰到好处。
这是新进志工摄影师王秋缌第一次以志工身份回到花莲,亲眼见到慈济志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心中充满感动。 “证严上人当年发下的一个愿力,如今却能成就国际性的教育与服务,这让我深深体悟到坚定的愿有多大的力量。也因此更坚定了我未来在人文志业上的方向。”
摄影志工黄莉燕则分享,此次回台让她感受到法喜与温暖,尤其是在静思精舍体会到师父们无私的大爱,更激发她将“小爱化为大爱”的愿望。 “我希望我的影像作品能记录孩子的努力、老师的付出,让家长看见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随团的人文室同仁吴嘉珊是成就人文眞善美回台人文交流与寻根之旅的幕后推手。她协助安排行程,沟通讲师与交流,是人文眞善美团队坚强的伙伴与后盾。从创校至今,她发现学校的活动与美善的故事很多,校方希望有一组固定的志工团队能把学校的美善故事记录下来。
吴嘉珊也希望通过回台寻根交流,人文眞善美团队能回到慈济的发祥地,更清楚的了解慈济的法脉,从而能更好地去了解与肯定慈济教育理念:“希望眞善美团队在记录学校的活动时,能更有深度,留下触动人心的画面与故事。”


◎精神后盾 最温暖的同行者
刘玉丽师姊,是图像员也是录影师、更是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眞善美团队的窗口。她回想二十年前,加入慈济成为志工,成为雪隆眞善美的先锋队,带领摄影志工为慈济雪隆做记录、留历史。然而,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回归家庭的她,也因为孩子就读慈济国际学校而东山再起,应了代校长杨美婷的邀约,成立幷带领学校的眞善美团队:“我是带着使命而来,我要为学校做记录、留历史,延续我曾经对上人许下的承诺。”
“眞善美团队成立时,我们六人彼此都不认识,可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使命,因此我们很快建立默契,合作无间。”
“每一次出班做记录,都是非常的珍贵且有价値的。我们在校园中扮演着安定人心的角色。学校除了有学生和老师,还有在校园以外的家长。一个家庭的和谐对上人的三愿是非常的重要,只有安了家长的心,老师才能更用心与安心的教育学生。家长通过我们的记录,更了解学校,就能安心,家庭也能和谐。”刘玉丽认眞的分享。
令人惊喜的是,这次出团中竟出现了一位“非名单成员”陈金香——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人文眞善美团队的顾问与精神后盾。
陈金香觉得,在团队身上看见了当年他们的影子——单纯、肯做、肯尝试、不怕挫折与困难。怀着那份“我要来做眞善美、我要来记录”的初心,她鼓励大家继续坚持,因为这不只是为慈济留下历史,更是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与亮丽。
她从未后悔走上这条路,如今更在我们身上看见了希望与未来。她深信,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的人文眞善美团队,未来必定能在雪隆,乃至整个慈济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不需要有压力去成为怎样的队伍,只要我们的报导能够眞诚记录、感动自己、启发他人,这份价値就会长存。”陈金香深情地说。她相信,未来某天,当后人翻阅这些纪录时,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阿嬷、我的阿公、我的爸爸妈妈,曾经做过这么有意义的事!” 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正如上人所说,这就是我们的慧命,我们的宝藏。她祝福大家继续携手前行,记录感动,传递善与爱。


◎人文品德教育 以生命影响生命
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独有的人文品德教育,而人文眞善美团队则记录老师与学生如何在人文品德教育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经过三年的出班记录,眞善美团队积极为学校留下记录,团队也逐渐成长。 “如今因缘成熟,我们回台人文交流与寻根,希望通过这几天的交流,我们的志工能用慈济的眼睛做记录,看见学校美善的故事,用生命影响生命,影响每一个家庭。”
许多温暖动人的故事,如果没有被及时记录下来,往往会随着时间而悄然流逝;然而,透过文史的保存,不仅能留下每一份默默付出的痕迹,更能让善与爱代代相传。这些纪录不只是资料,更是一分用心的传承,是时代的见证,也是慈济人共同走过的足迹。
文史处的林如萍主任提醒,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虽然成立仅五年,正是建立完整文史系统、梳理发展脉络的黄金时机。此时着手,不仅资料清晰、脉络分明,更能为未来奠定深厚的基础。多年后回顾今日,必能清楚看见慈济在教育路上一点一滴的用心与坚持——这将是一项极具价値的纪录,也是一分珍贵无比的传承。
●
这趟回台之旅,不仅是寻根,更是回归初心的洗礼。慈济国际学校的人文眞善美团队在这片法海中汲取智慧与勇气,未来将继续以镜头、文字与爱心,记录每一段动人故事,传递慈济教育的光与热。
(资料来源:叶佳宁、廖惠香、姚伊纹、张凯芬)
注1: “出坡”一词源于禅宗寺院,是僧众共同参与劳动的传统,目的是为了让僧众在劳动中体验禅法,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注2:证严上人三愿=:净化人心、社会祥和、祈求天下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