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守护慈济宗门 年轻种子接棒

个性稳重的何康征勇于承担慈济勤务,他觉得人生总要分配一些时间为人群付出。 2024年6月2日的慈委精进日课程,他承担司仪。 【摄影:颜伟明】

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因为信仰而找到方向,指引我们正确的目标;诚如《八正道》的教育,诚正信实做人,人生才不会偏差。

所谓佛法在人间,即是人生的道理。证严法师一句话“我们可以没有'慧根',但是一定要'会跟'”深深地烙印在何康征(诚瀚)的心版上。此后,他把握时间恭听上人开示,并坚信慈济这条菩萨大直道是他人生的方向。 “方向正确了,一直做就一定有所成长。听上人开示,也许第一次听不懂,听多几遍必然听出道理。”

何康征谨记上人的教诲“对的事情,做就对了”;然而,上人的叮咛:“凡事以'和'为贵……”他更是铭记于心。原来,他曾经在承担勤务时“踢到铁板”而“离家出走”;如今,他学会了以多一分善解和多一分包容心待人处事,并以“和”的心态去成就他人、帮助他人。

◎善知识引导 寻回初发心

十岁那年,何康征从亲子班接触慈济,经过慈少、慈青阶段,这一路走来,难免因为外境的诱惑以及活动中面对人事的考验,迷茫中短暂的离开慈济。所幸,身边善知识的引导,让他得以重回大爱的怀抱。

2016年,在大学求学期间,何康征随着慈青团队回到花莲寻根,一路从花莲跟随证严上人的脚步行脚至三重关渡园区,虽然只能远远望见上人,但是,难得见师一面,他暗地里隐藏着要追随上人脚步的心愿,他要让上人看到慈青孩子回来了! “可惜,当年的我行中无法,一味地付出,在承担勤务的时候面对挑战而生起退转心,慢慢淡出慈济。”

大学毕业之后,纵使拥有一份理想的职业,工作之外,和朋友外出游玩,但是,他却渐渐发觉生活中依然缺少了某些东西;心里想着慈济,却碍于面子问题,始终过不了心中那道坎。直到那一天,慈青学姊的邀约,他参与《浩瀚父母恩》舞台剧的文字纪录之后,才踏上“回家的路”。 “当你真正体会过失去的落寞,才会了解失而复得的珍贵;此后,我很珍惜每一次付出的机会,再也没有生起退转的念头。2023年6月,我终于受证成为上人的弟子。”

他履行对上人的承诺,受证时,他站在台前分享:“师公上人,您的孩子回来了!”他表示受证回来不是承诺的结束,而是履行承担任务的开始。他对着上人说:“弟子诚心发愿会一直守住那一分初心,以佛心为己心,师志为己志,多闻法,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2019年《浩瀚父母恩》舞台剧,何康征参与真善美文字纪录而找到“回家的路”。此后,再也没有生起退转心。【摄影:龙枢綝】
2023年6月18日,何康征履行对证严法师的承诺,受证成为法师的弟子。他对上人说:“师公上人,您的孩子回来了!” 【摄影:何康征提供】

◎发心立志愿 接引年轻人

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接轨者;在年长者逐渐老迈之时,若有年轻的生力军接棒,团队才能生起力量。

近年来,慈济雪隆听取证严法师教诲,不断努力邀约更多年轻人参与大爱行列,注入年轻的生命,以确保慈济志业永续发展;冀望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与活力,为团体带来新的观点以及创新的解决方案,提升救济苦难的成效。

何康征解说,之前的营队多以课室内的授课方式,可是,年轻人比较喜欢互动与交流的动态活动,他举例:“年青人承担起建设巴生慈济静思堂裹粽子的义卖,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这个有形的静思堂也有他们付出的一分力,而愿意留下来为下一个活动付出。”

普遍上,年轻人拥有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与个人的休闲空间,譬如:登山、电玩、购物、烹饪与烘培等,何康征坦言自己亦不例外。然而,参与慈济之后,他并不会感觉被禁止或被活动耽误了自己的兴趣。 “慈济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上慈济也慢慢地转型,让活动更契合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找到当中的乐趣,同时可以帮助他人。”

他表示,静思书轩亦是一个“网红咖啡馆”,它获得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书轩的宁静,是一个很舒适的读书和工作环境;我有时候也会在这里工作。”

成为慈青组长之一,让何康征获益匪浅,在筹划活动时激发出他的思维:“现在的年轻人流行的、喜欢的是什么?从中去设计并邀请他们参与活动。”

至于年轻人是否应该领受长辈们的传承,勇于承担责任。何康征表示年轻人要做到向上承担、向下负责,而非只是承担。他信心满满地说:“虽然长辈们把担子交给我们,当下感觉责任重大,然而,长辈们并不会置之不理,让我们自己摸索,反而会在我们身旁耐心陪伴与引导,让我们很放心去做、去学习。”

他特别感恩慈青的懿德爸爸妈妈们一直在身旁,视为己出地陪伴,“每当遇到难题,开口向懿德爸爸妈妈们求助时,他们二话不说,马上挺身而出,帮忙解困。”这种以身教的栽培与传承让他非常放心承担责任。

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接轨者。何康征(中)参与台湾与马来西亚的慈青交流会,促进年轻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摄影:孔志铧】
何康征参与裹粽子义卖,为筹募巴生慈济静思堂建设基金。他认为这类动态活动会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摄影:何康征提供】

◎深信善因缘 指引正道路

人生的目标或许是赚取金钱和名利,何康征不讳言自己亦拥有成功的梦想,但是,他始终认为赚取福报尤为重要。行善、行孝不能等,不知道无常先到,还是明天先到,他听取上人开示:“对的事情应该即刻、马上去做,若等到年老才来行善,唯恐已经来不及。”

个性稳重的何康征自认比较偏向群体生活,他觉得人生总要分配一些时间为人群付出,“师公上人也一直说要做来囤,所以,我会把握因缘多做、多学习,除了工作上赚钱,也要赚取未来的福报,增长慧命。”

他兴奋地分享在慈济所学,相较之下,在职场,许多经验都要靠自己去尝试、去碰撞,被人责骂之后才知道自己犯错,极少会有人从旁教导。反之,在慈济,上人的叮嘱待人处事要“人圆、事圆、理圆”,并以善解及包容心去对待人事物,从中让何康征学习更加圆融处事。 “当我把这些道理应用在工作上,往往在处理人事问题时,总会达到双赢的局面,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更顺遂。”

至于慈济志业与事业之间的冲突,他坦言确实曾经令他心生烦恼。然而,懂得时间管理,一切皆可妥善安排,他解说:“在慈济承担责任,总会接到许多人的善解与包容。只要将自己的难处提出,一定会有助援;慈济并非属于个人,是由一个团队经营,大家会互补、互相成就。”

他相信因缘,在人生路上,他认为自己创造了许多小因缘而成就大因缘。他欢喜地告知,他在社媒分享慈济举办的“素食市集”等慈济事时,获得许多良好的回响。 “朋友和同事们会因为好奇而前来询问,这就是创造因缘让我向他们解说慈济并邀约一起参与活动。”他补充说:“如果参与后,若他们觉得欢喜,就会留下来继续付出,反之,善的种子埋藏在他们心底,总有萌芽之日。”

何康征坚信人生的方向正确了,一直做就一定有所成长。他分享在付出中学习更加圆融的待人处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更顺遂。【摄影:李秀君】
在何康征寻找回归慈济之路时,郑安妮的助缘拆除他心中那堵墙,让他找到“回家的路”。【摄影:何康征提供】

人的一生并非都是平平顺顺,生活中总会遇见分岔路;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因为善因缘指引而走向正确之路。善因缘的出现,是累生累世为善而囤积的福报。何康征呼吁更多年轻人能够把握因缘,抽出时间加入善的行列,为人生写下亮丽的剧本。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