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义诊中心一周六天 看诊不再困难

位于巴生圣淘沙花园的巴生慈济义诊中心将在明年扩大针对难民的服务,从以往的每周看诊三天,改为每周六天,让难民在有需要时即可前来看诊。此外,为了让难民知晓义诊中心的存在,志工特到访罗兴亚难民聚集的社区举办小型义诊,也给予卫生教育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传达义诊中心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让他们找到身心灵的依靠。

2018年12月11日,适逢雪兰莪苏丹诞辰公假,慈济巴生支会志工在位于巴生中路一住宅区的罗兴亚难民学校进行义诊,对象均为住在该处的罗兴亚难民,主要目的是介绍巴生慈济义诊中心给罗兴亚难民认识,鼓励他们在有需要时前去看诊;如此多重意义的义诊在当日共嘉惠三百一十七名难民。不仅如此,志工们也将陆续到巴生其他难民社区提供相同的服务,让更多难民知道看病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天刚破晓,志工们已经聚集在义诊现场,大家皆有默契地进行前置作业。男众志工忙着搭建帐篷,女众志工也协助人医会志工们架设义诊现场。除了志工外,现场也可看到罗兴亚难民学校师生们卷起衣袖,真情投入的感人画面。

◎ 你走不出来 我们走进去

时间踏入八时许,难民们比原定的义诊时间更早抵达,他们或徒步,或乘坐摩托车,陆陆续续地来到义诊现场,在同是难民身份的翻译志工协助下完成报名注册作业。而在等待看诊的期间,难民们并不寂寞,盖因一群来自教育组的志工们除了准备团康带动,也借着机会做卫生教育的宣导,场面热络不已。

人医会志工陈锦麟以药剂师的专业向前来看诊的难民讲解用药及宣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摄影:林宝珠】

当报到处坐满人后,志工黎玉梅(虑瑜)捉紧机会,手上拿着写有巴生慈济义诊中心位置的卡片,向难民们做详细介绍,希冀在此次义诊过后,难民们不再为医药费而烦恼,因为2019年开始,巴生慈济义诊中心每周六天都会为难民提供医疗服务。

坐在椅子上,戴着听筒,时而嘘寒问暖,时而给予叮咛,慈济雪隆分会难民专案行政专员符之良(本浤)医生认真地为难民看诊,他也娓娓道来此次义诊的因缘:“这个义诊的起源是巴生慈济义诊中心要真正落实每周六天开放,但是我们发现前来看诊的难民人数很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哪里;因此我们希望去到不同的定点告诉他们慈济有义诊服务,他们可以过来看诊。”

踏出第一步后,志工们开启了为巴生区难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一扇门,解决他们因病而慌的窘境。符之良坦言,在与联合国难民署(UNHCR)互动时,官员告知巴生多个地区都有难民的存在,尤其是罗兴亚族群;但因为距离及工作的关系,难民们并无法到吉隆坡慈济义诊中心看诊,他说道:“有鉴于难民无法走出来,那我们就走进去,告诉他们还有一群蓝天白云在身边,如果他们想要得到一些帮助的话,他们随时可以来找我们。”

为了让该区的难民能知晓义诊中心的免费医疗服务,志工们不辞劳苦地挨家挨户按门铃;过程中若发现有医疗需求又行动不便的难民时,志工们更是第一时间给予协助,利用轮椅将对方带到义诊现场求诊。

为了让更多难民受惠,志工徒步到义诊会场邻近的住宅区及难民聚集的咖啡店做宣导。 【摄影:黎锦鸿】

八十多岁的慕多费兹(Muftofiz Rahman Bin Nozif Hussin)捂着肚子,满脸愁容,连站立也困难,志工第一时间让他看诊。在医生的寻问下,始知道原来他已经约十天没有排便,而且肚子也一直感到疼痛,吃药也无济于事。医生诊断后当机立断写信,请志工安排他到医院就诊,希望减轻他的苦楚。看着慕多费兹爷爷准备上车去医院,在场的志工们都给予深深的祝福,希望爷爷吉人天相,早日康复。

◎ 病苦无依靠 志工解心愁

难民义诊的场地是一所位处角落的住家式宗教学校(Madrasah),志工在屋外搭起两顶小帐篷作为报名处,客厅则供志工为难民测量血压、血糖、体重及身高;接着向右拐的偏厅就是看诊等候区,共有五位人医会志工值班,耐心地为难民解决医疗上的难题。

穿着志工背心,难民学校老师亚都拉(Abdullah)在义诊现场充当翻译志工,成为医生与难民之间最佳的沟通桥梁。亚都拉是个勇于承担及付出的老师,他感慨地说道:“我们没有身份证,只有联合国难民署发给我们的难民卡,去诊所看病一次也要上百令吉,很多人工作一天才领到马币四十令吉的薪资,看一次病要存两三天的钱,可是小孩子生病怎么能等这么长的时间,有义诊服务的话,我们生病时就可以及时得到治疗。”

在罗兴亚难民学校执教的亚都拉(右)穿起志工背心充当翻译志工,成为医师与难民之间最佳的沟通桥梁。 【摄影:伍淑莲】

根据统计,大马境内共有超过七万名持有难民卡的罗兴亚难民,在不能合法工作的情况下,寻求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成了大人小孩的切身问题。因此,志工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提供难民人道上的援助。

带着孩子及孙子来寻求医疗协助的努佳韩(Nurjahan Begun Binti Mohd Hussein),在孩子尼亚(Niyamatullah Bin Sanaullah)的翻译下道出看病的经历。她曾因为胆结石到政府医院动手术,高达马币两千令吉的手术费是东凑西拼借回来的,更因为捉襟见肘的生活,让她在手术后没能好好调理休养,因此至今尚觉得伤口隐隐作痛。

努佳韩带着外孙到来就医,减少生活负担,也减去了不少压力。 【摄影:伍淑莲】

“最怕就是孩子、孙子生病了,因为去诊所看病很贵,一次看诊最少都要马币六十令吉,而他们的爸爸做工,一天都不到六十令吉……”努佳韩无奈说着,因此当得知有此义诊时,她立即带着孩子及孙子来就医,减少生活负担,也减去了不少压力。

到来义诊的难民,除了带着家眷,也有很多独自前来。莫罕末依德立斯(Mohd Idiris)在巴生中路菜市场工作,日薪最高也只是马币五十五令吉,若是不幸生病,就连吃饭也成问题,更何况到诊所看病。

莫罕末依德立斯说道:“我的头时时感到晕眩,有一侧好像很重那样,虽然还不至于严重到影响走路,但因为我们要见医生很难,再加上工资很少,生病了就只能坐着休息,如果朋友能够借钱,才会到医院看病。”

只要没有达致和平的一天,难民悲歌就永远唱不完。虽然短短一天的小型义诊只能为三百多位难民看诊,但随着义诊中心扩大服务,志工将在未来继续守护他们的健康!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