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守望相助 我们是一家人

新冠肺炎(COVID-19) 在我国爆发后,全国自3月18日实施行动管制令,慈济的环保点和环保站都暂停运作,直到7月1日,环保站重新恢复运作; 每月第三个星期天运作的环保点则在7月19日也重新开放,大家在遵守标准作业程序(SOP)下做环保,更趁此机会宣导“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纾困计划。

 

位于蕉赖珍珠花园捷运站(Taman Mutiara MRT)对面的慈济珍珠花园环保点,是个露天环保点,志工利用行人道来做分类,虽然克难,但也经营超过十年时间,很多会众都会定时将资源载过来。

简单的竹筒岁月区启发人人爱心,路过的人士都投下自己助人的心意。 【摄影:林振胜】

7月19日环保点开放,大家欢喜再相聚,彼此祝福当儿,更有志工及会众携带竹筒过来。原来,在环保点一隅,志工郑成惠(本昱)和叶宝蔚(虑蔚)利用行人道空间,布置一个小型的竹筒岁月区。但见一个大瓮用红布包裹着,显得特别醒目。而大瓮一旁则竖立了一个看板,看板上贴着“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的海报及细则。

◎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有人将带来的竹筒里的铜板倒进大瓮里,有人听说这是一个助人的计划,也掏钱出来给予支持;印裔同胞马甘地拉(Magenthiran)骑着电单车经过,看到了“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的海报,似乎被海报上的这行字眼吸引,停下电单车,观看良久。

成惠见马甘地拉若有所思的模样,遂主动拿起看板,走到马甘地拉面前,解释“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是慈济正在推动的一项纾困计划。因疫情加上管制令导致不少居民面对失业或减薪的局面,希望藉由人人守望相助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人度过困境。

“如果您自己、您朋友或亲戚面对经济问题,生活有困难,随时可以提报给我们,我们会去家访,若符合条件,慈济会给予三个月的援助金。”成惠进一步讲解这项纾困计划已从7月12日起至27日,公开让大马各族居民申请,而且不限人数。

马甘地拉听了,马上询问有没有淡米尔文的申请说明和表格,因为他认识的族群里有不少同胞因这次疫情导致经济拮据,这个计划应该可以帮助到他们。成惠原本要通过手机将淡米尔文的申请说明和表格传给他,然而,马甘地拉的手机似乎有问题,无法传送。

马甘地拉想了想,不愿意就此错过,成惠请他用手机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QR Code),里面也有详细资料和申请表格,但马甘地拉的手机也无法扫描,于是,他便要求成惠将资料传给他女儿,成惠马上答应并即刻上传有关资料。

志工郑成惠(左)、叶宝蔚(中)向印裔同胞马甘地拉(右)讲解守望相助纾困计划。 【摄影:林振胜】
马甘地拉(右)很认同不管是何肤色、宗教、种族的人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守望相助共度难关。他也愿意领取竹筒做个助人的人。 【摄影:林振胜】

宝蔚趁此拿着竹筒向马甘地拉解说小钱行大善的精神,马甘地拉才恍然看到大家将钱倒进大瓮里是为了聚少成多,更为了凝聚人人爱心来帮助苦难人。当下,他毫不犹豫的领养一个,他坦言,在行动管制令期间,身为保安人员的他还有工作可做,但他的女儿却失业了,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他很能理解手停口停的困境。

宝蔚进一步关心他一家的生活,他乐观地笑着说,生活虽不富裕,还可以省吃俭用度日,但他身边有不少面临断粮的朋友,虽然他很想去帮助他们,可是生活仅够温饱的他没能力拿出一笔钱来助人。而现在听了慈济竹筒岁月的故事,他充满希望地说:

“每天投零钱来助人,我绝对没问题。我很认同“Kita 1 Keluarga”(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是印裔、华裔、巫裔或是其他种族,我们就是不分肤色、信仰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当然要守望相助度过难关。”

马甘地拉喜滋滋地说,下个月他会将竹筒带来给志工,他期盼自己也能做个守望相助的人。宝蔚也趁机邀约他一起来做环保,他点头表示,若有时间会来参与。

成惠听马甘地拉赞叹“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的计划,他也深感欣慰。自从慈济雪隆分会决定推动此纾困计划,并在7月12日于静思堂、各共修处及志工住家举办“竹筒回娘家”活动,鼓励志工、会众先来点滴捐献时,也借此宣导纾困计划的开跑。但仅凭一次的宣导,成惠深感影响力不够,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此计划。

唯有走进人群广传,才能发挥口口相传的成效,于是,成惠和宝蔚决定在环保点做宣导,并鼓励会众、志工用手机扫描海报上的QR Code,教导大家如何点击进去提报。

“只要有人经过,我们就抓紧机会宣导,因为不管是宣导守望相助的计划还是启发人人爱心,我们都希望不漏掉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付出爱心,让爱与善念在人与人之间不断循环。”成惠和宝蔚都期待这样的宣导能引起更大的回响。

◎ 世界美好靠守望相助

安邦再也慈济环保点落在小小的公园里,有树荫遮阳,凉凉的清风让久别重逢的志工笑开颜。这里虽然无法布置竹筒岁月区,但志工拿着竹筒及“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宣传单,逢人就讲述。

马来妇女嘉丽卡(Jalika Endut)已是慈济的培训志工。穿着慈济制服的她拿着竹筒和宣导文物,努力地向路过的人讲解纾困计划和竹筒岁月。

刚开始宣导时,嘉丽卡有些羞涩和忐忑,害怕自己无法表达重点。然而,当她从心中涌起一股要助人的心念时,不由越讲越流利。讲多了,对“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纾困计划也更了解。

“这个计划有两个用意,一个是让有困难的人来申请慈济的援助金,一个则是启发人人爱心,鼓励大家领竹筒、点滴捐献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很好的助人和被助的计划。” 嘉丽卡简单扼要的说明往往让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嘉丽卡是慈济的培训志工,她拿着传单向西哈宾(左)解说,鼓励对方也能一起来做好事。 【摄影:林振胜】
嘉丽卡逢人就讲述守望相助计划和竹筒岁月,期盼人人来做个助人的人,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摄影:林振胜】

来自印度的劳工西哈宾(Shihadheen)听嘉丽卡在解说,当他听到纾困计划的对象是大马居民及永久居民时,他并不感到失落,因在管制期间,他也听闻慈济曾帮助外劳和难民度过难关的事迹。

“行动管制令期间,人人都很苦,我也失业了四个多月,靠朋友及族群接济才度过那段日子。现在,我终于找到一份工作,感到很开心。”西哈宾透露是最近才在附近一间印度餐馆打工,他很知足可以有工做,也很感恩每天可以得到温饱。

曾经在接济中度过,西哈宾深深感受到被助的温暖,因此,当嘉丽卡拿起竹筒,讲述慈济的竹筒岁月是靠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日投五角买菜钱而展开助人的慈善志业时,当下,他不仅马上掏出零钱投进嘉丽卡手中的竹筒,而且也愿意领取一个竹筒,期许自己每天投零钱来回馈给需要的人。

西哈宾领取竹筒后,也留下姓名、电话,因为他也希望时间若允许,他也要来做环保。看着西哈宾拎着竹筒离开,嘉丽卡深深感动,她体会到人人都有善心,只要稍微引导,每个人都愿意一起来做好事。

当一个个经过的人,不论是本地居民或外劳,大部分都愿意领取竹筒时,嘉丽卡递上竹筒时,不忘表达内心最虔诚的感激之情,也让她对这个计划充满了信心。

“我要将竹筒带到公司,向同事们、朋友们募爱心,也会请他们提报给有困难的人来申请慈济援助金。我们真的要守望相助,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嘉丽卡很感恩慈济在这个时候推纾困计划,因在管制令期间,她曾目睹一个外劳朋友没有工作、没有食物、整家人都陷入挨饿无助的困境中。她虽然有给予帮助,却感到人力单薄,也知道对方需要的是更长远的援助,但她一己之力却难以做到。而今由慈济发动这项计划,让人人参与,必能给予需要者更实际的帮助。

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温饱,在最需要的时候扶助一把,“Kita1Keluarga 守望相助”自7月12日公布后,已经陆陆续续有各族人士提出申请。志工们也努力地广为宣导,期盼大家都能携手度过疫情下的艰苦生活,展开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