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蒲种义诊 施医赠药

慈济雪隆分会获美国国务院人口暨难民移民局为期三年的拨款后,积极规划在巴生谷一带的难民集中地,举办流动性义诊,守护弱势族群的健康。

“这三个多月来,肚子一直痛又频尿,全身很不舒服,吃不下……”五十八岁的达优芭卡度(Tayuba Khatu Binti Abdul Amin)皱着眉头,申诉自己的病痛。没有合法身份、看病要付昂贵医药费,担心被取缔的她不敢随意出门,唯有靠成药止痛。医生说,她只是膀胱发炎、轻微胃痛,服药就没事。

菲札(Faiza)最近没有来红,经扫描后,证实怀了两个多月的身孕。她接下来需要到政府诊疗所进行定期产检,每次需付马币三十到四十令吉的费用,这对第三次怀孕的她来说是个负担,她决定生下这一胎后服避孕药节育。

二十三岁的当波义(Thang Boi)从朋友传来的脸书消息得知义诊,特地从文良港搭德士来蒲种求医。在餐馆当厨房助手的他,身体左侧热热地有一年之久,由于收入不多,迟迟不敢就医。他感激慈济举办义诊,帮助他解除身体的病痛。

出走家乡、落脚他乡,有家归不得。卫生意识不高,贫病交迫苦不堪,达优芭卡度、菲札和当波义的健康状况是一般缅甸难民常有的事,也是他们滞留异乡的生活写照。

当波义从脸书中得知义诊的消息后,专程从文良港乘搭计程车前来蒲种求诊。 【摄影:胡冰冰】

◎ 获拨款做人道援助

2018年9月,慈济雪隆以多年来对难民的付出,成功申获美国国务院人口暨难民移民局(U.S. Bureau of Population, Refugees, and Migration,简称PRM)为期三年的拨款。慈济吉隆坡义诊中心同仁黄素菲说:“此拨款可用于购置器材、维修、医护人员的培训经费、流动性义诊等。”

获颁拨款后,雪隆国际慈济人医会积极规划每个月二到三次,陆续在士拉央、加影、莎阿南、万津等巴生谷一带的难民集中地,举办流动性义诊,守护弱势族群的健康。

2019年3月24日,在蒲种共修处的第一次社区难民义诊是履践对PRM的承诺、慈济人道援助的延续。

蒲种慈济志工事前做足准备,在蒲种难民学校、附近社区,7-11便利店布达义诊讯息,甚至派传单、办爱洒广邀难民来看诊。

第一次的爱洒,活动协调陈凯华(本法)向难民解说慈济义诊是没有索取任何费用,承诺当天会载送他们往返义诊现场,也说明已向警方报备,到时他们不会遭受取缔,以安他们的心。爱洒的另一个目的也想让他们知道若是病了,可以到慈济吉隆坡义诊中心寻求医疗服务。

看见难民们只身逃离战火的家乡,离开最亲爱的家人,经历不少坎坷才来到马来西亚,义诊当天充当司机载送难民的凯华不舍地表示,慈济人一定要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希望藉由这次的义诊,可以让蒲种区的志工一起来耕耘难民这片大福田。

◎ 轿车载送难民往返

3月24日一早,志工不嫌麻烦,不计路远,动用十八辆轿车载送四个定点的难民往返,有者甚至载了一轮又一轮,人人甘之如饴。

十八辆轿车载送四个定点的难民往返蒲种共修处。 【摄影:欧阳丽珍】

蒲种共修处的二楼设为登记处、候诊区与领药处,三楼间隔成诊间,每位医生搭配一个经过培训的翻译员,作为医师与病患间的桥梁,他们在当天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今年五十二岁的阿里拉昔(Ali Bin Rashid)是难民义诊的固定翻译员,义务协助慈济义诊的翻译工作已有六年,眼看慈济常年施医赠药帮助自己的同乡,他义不容辞来付出。阿里因年岁已大而失去了士拉央批发市场的工作机会,目前靠太太在教会难民学校担任老师的收入过生活。

难民义诊的固定翻译员阿里拉昔,被慈济常年施医赠药帮助自己的同乡而感动,义不容辞前来付出。 【摄影:胡冰冰】

一番例常的检测血压、血糖、量身高体重后,如有伤风感冒,老人三高,心脏病或肺结核等症状,即安排在普通科看诊。慈济雪隆分会难民专案行政专员符之良(本浤)说:“若发现病情严重的,将转诊至慈济吉隆坡义诊中心进行后续治疗。”

“你有血压高哦!有没有吃药?”“没有。”年轻人血压偏高,不知就里以为是头部不舒服;缺乏医疗常识,健康堪虞!医生再三叮咛,请他务必记得吃药。

义诊当天(3月24日)碰巧是世界肺结核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翻译员以罗兴亚语及缅甸语传达肺结核的症状、起因、预防与治疗方法,灌输基本的医疗常识,避免传染给他人或遭受他人传染。

来自义诊中心的翻译员以罗兴亚语及缅甸语传达肺结核的症状、起因、预防与治疗方法。 【摄影:欧阳丽珍】

◎ 因缘具足我会再来

看似付出,收获的是自己。

曾到花莲拜会上人,在医学生年代就认识慈济的脑内科医生符芳基,任职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医学院,学佛的他觉得为难民服务是一种无畏施。它不仅治愈病患的身体,也教育了医生的心灵,让他们见苦知福。首次参与慈济难民义诊的他,从义诊中深刻体会证严上人所说的“因贫而病,因病而贫”的恶性循环。

符芳基医生认为,为难民服务是一种无畏施,它不仅能治愈病患的身体,也教育了医生的心灵。 【摄影:梁倩宜】

同于博特拉大学医学院任职的陈秀梅副教授,早在2011年就多次参与慈济义诊,见证慈济义诊所发挥的功能。她说:“多年来的义诊,改善难民的健康,让他们享有看病的权利,很难得!”她赞叹这次义诊的挂号与病历落实电脑化,方便病历的追踪,有助于减轻琐碎的工作。

两人不约而同许下“若因缘具足的话,我愿意再来付出”的承诺。

何田蕙药剂师首次参与慈济难民义诊。 2014 年曾在澳洲留学并参与慈济活动的她,一听到有义诊活动需要医护人员参与,即抱着助人的心念,一口答应承担。

她说:“医疗团队可以给予更优质的服务。医疗人员可在难民候诊或领药时,主动与他们沟通,当他们的倾听者。让对方增加了对医疗人员的信任,进而对慈济有信心。” 田蕙赞叹慈济举办义诊,希望这善举能获得官方的重视与支持,进而有更进一步的推广。

何田蕙药剂师(左一)希望义诊活动能获得官方的重视,进而有更进一步的推广。 【摄影:林天生】

◎ 义诊中心后续治疗

阿布奥里欧(Abu Sidik Bin Abul Khair)每次小解,尿道都会疼痛,五年前在沙登医院(Serdang Hospital)进行手术接受治疗。由于尿道疼痛的状况在手术后仍没有改善,于是前来求诊。

由于当天的义诊项目只是一般的普通科门诊,因此医生特别为他预约时间,请他务必到慈济吉隆坡义诊中心做更详细的检查。

莫哈末朱班(Mohammad Jubaim Bin Abul Kasim)的下腹经常莫名地疼痛,经医生初步诊断,怀疑是肾结石,同样被转诊去慈济吉隆坡义诊中心做进一步检验。

目前没有工作的他忧心忡忡,志工上前安抚并告诉他义诊中心的医生将会给他一份详细的检验报告,他只要拿着报告,就可以到任何医院进行治疗。若需要开刀动手术,他可以向难民署或慈济申请补助,请他安心先把病治好。

七个半小时的义诊活动,共嘉惠了二百一十位难民,也让难民们有了一个看诊的管道。

人生之苦,病苦为最,冀望每个月二至三次的流动性义诊能嘉惠更多的难民,在守护健康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