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环保 最好的生活药方

从一开始“不要做、太臭太脏!”到如今一周六天都在环保站做分类,乐此不疲,她的生命在环保中找到了归属与价值。
陈雪凤做环保分类,乐此不疲,重新找到生命的归属与价值。【摄影:黄玉花】

环保志工陈雪凤今年七十岁,身体硬朗、精神奕奕。每天清晨八点出门,周一、三、五到住家附近的慈济K7环保站;周二、四、六到慈济巴当德姆环保站(Padang Temu)分类资源;每月一次的周日环保日也会在住家社区的慈济环保点做环保,天天忙碌,却乐在其中。

“每周至少六天都做环保。当初没人手,志工邀约,自己能做就做。”她语气坚定地说。

◎ 从“不要做” 到“做出热情”

回想最初接触环保,陈雪凤笑说:“已经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当时女儿事先未说明就带她来到慈济城市花园(Garden City)环保站。一踏入环保站,看见成堆的环保回收物大吃一惊,直觉很肮脏。当时她纳闷着“怎么带我来这里做什么?”一听女儿带她来做环保,直觉反应:“这么脏,我不要!”内心满是不解与抗拒。

原来,女儿发现原本照顾十个孙子起居的母亲,随着孙子们陆续到外地读书,突然失去了生活重心,整天无所事事,担心母亲的身心健康,便透过慈济寻找能让母亲白天有所投入的地方,得知有环保站后便带她前来。

但陈雪凤一开始实在无法克服心理障碍,连续两次到访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女儿与志工做分类。志工黄丽好(慈纮)回忆道:“我们了解她的感受,不勉强,让她先观看,慢慢引导,请她从干净简单的纸张分类开始。”

陈雪凤也说:“回收物这么多,没想到原来有这么一群志工在默默付出,这是我们平时根本看不到的。我就告诉自己至少帮忙一点,开始动手做简单的纸张分类。”

从纸类到报纸、电线、电器零件,她边做边摸索,甚至自己发展出一套分类方式,让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回收,也让分类区更整齐干净,越做越有成就感。她不再抗拒环保物肮脏,反而乐在其中,不只自己做得起劲,还不分种族地向巫裔与印裔邻居宣导环保观念。邻居开始都会问她:“阿姨,这些衣服、塑胶瓶、纸类等等,可以给妳回收吗?”渐渐地,一些邻居也懂得将环保物做回收。

陈雪凤(左)主动开车协助运载环保回收物,以及载送志工前来慈济巴当德姆环保站做环保。【摄影:颜玉珠】
志工陈美燕(左一)、陈雪凤(右一)与林巧玉(后者)一起前往商店处理和载送环保回收物至环保站。【摄影:郭巧云】

如今她不仅载着志工来做环保,也用自己的车载运环保物,笑说:“我的车就是环保车,专门载回收物与志工,保护地球!”后来,城市花园环保站搬迁至巴当德姆,离家更远,但她仍坚持载着回收物与志工前往。志工李美蓉(慈蓉)和陈美燕(虑湛)感恩地说:“如果没有她载,我们无法继续做环保。”

◎ 身体力行 人生有方向

2020年,慈济马六甲分会与K7社区广场合作,开辟一个新的小型社区环保回收站;陈雪凤居住在附近,听闻慈济K7环保站缺乏人手,受黄丽好之邀而投入,自此开启星期一、三、五在K7环保站做分类;星期二、四、六在城市花园环保站做分类。有时,从城市花园环保站中午回家用餐休息,下午两点她继续前往K7环保站做分类,直到傍晚才回家。

在K7环保站,总能看见她的身影淹没在成堆的回收物中,熟练地整理那看似杂乱无章的资源,却能一样样被找到它们归属的地方。埋头做分类时,间中有民众拿环保物来,她会抬起头来打招呼,或是回答民众资源分类疑问,或是指引回收物归处后,又默默低头做分类,汗珠一粒粒滑落,衣服逐渐湿透。

汗流浃背的陈雪凤欢喜说道:“环保物多,慢慢做就好,心不要急。我先做纸类,再分类塑胶瓶、玻璃瓶和电器等。以前不懂,玻璃装一大袋扛不动,现在都会分小袋。一切熟练就成自然了!这年纪不要求什么,有能力付出就来做,爱护地球也是在做好事,尤其看见环保物被分类和整理得干净就很满足,心也轻松起来。”

在慈济K7环保站,总能看见陈雪凤的身影淹没在成堆的回收物中认真地做分类。【摄影:郭巧云】

每次将混乱的环保物分类整齐后,她还会将桌面擦拭干净、地面清扫整洁,井然有序。“自己看了舒服,且环保站直接面对大众,民众看了不会觉得环保脏乱,就愿意送东西来,甚至愿意一起来投入做环保。”

◎ 活出色彩 银发不孤单

居民王秀美每次运动经过环保站,总见陈雪凤默默在做。有天鼓起勇气问:“我可以一起做吗?”从此加入行列。八十多岁的王秀美笑说:“在家只会对墙发呆,朋友也各有事,不如来做环保,做好事,时间自由,生活有意义。自从做环保后,时间到就开始手脚痒痒的,主动来报到,跑不掉了!”

八十多岁的王秀美被陈雪凤卖力做环保的身影所吸引,而开启自己有意义的环保人生。【摄影:黄玉花】

王秀美愈做愈欢喜,一年多来,王秀美除了参与教会的事及去养老院探望姐妹之外,每周两三次前来做环保,即使陈雪凤去其他环保站做分类,她也能一人独力完成。多了一双手做环保,陈雪凤开心地说:“她很熟练了,知道工具放在哪里。每次来到,她自动拿出椅子,取出刀子拆解纸箱和撕掉上面的胶带,协助整理纸类。我在时会将一袋袋纸类拿到她身旁,减少她走动,毕竟环保站空间狭小杂物多,要照顾老人家的安全。”

王秀美撕着胶带感慨地说:“现在的人什么都丢,新的东西也丢,也很爱买,很多购物的纸盒包装,盒子上的胶带好像不用钱,黏上很多层,真浪费!”

住在附近的蔡丽婷提着环保物来,她分享,以前社区还未有环保站,她需要特地送到慈济另一个环保站,如今社区有了环保站变得很方便,出门随时可以顺手将家中的环保物带来回收。愈来愈多社区民众知道慈济在此设置环保站而愿意主动做回收。“我不懂物品是否可以分类,就会问志工,从中学习什么可以回收,什么属于垃圾。我们可以做一点就做一点,环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靠大家一起来做。”

陈雪凤表示,早期只有少量回收物,现在不仅堆满整个空间,有时还堆到外头。她主动承担K7环保站的运作与回收物整理,有时自己开车分批载去巴当德姆环保站。“若载不完,就跑两、三趟运送。每个星期六志工也会开大卡车来载,通常是满满一车。”

生活重心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彷徨,到如今的积极与投入,愈做愈开心,让曾陷入忧郁的陈雪凤逐渐走出阴霾。“那时孙子长大离家,我一个人在家容易胡思乱想,不开心,精神没有寄托。做环保让我重新找到生活方向。身体累了就睡,一觉醒来又继续做,不会生病,不会想太多,日子过得踏实又开心。”

每周慈济K7环保站处理超过一卡车的回收物,每周六志工齐聚合力搬运物资。【摄影:郭巧云】

从不懂、不愿意,到主动承担,陈雪凤用身体力行,见证了环保的力量。不仅感受到自身的转变,也看见自己的力量,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她鼓励大众:“不要空闲无事可做,尤其年纪大了,不要空待在家。地球是我们的,帮地球,帮人,也对自己好。你看我做环保,身体健康又开心,还能为地球尽一分心力。”

P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