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风雨无阻 星期一的环保约定

慈济志工投入环保,不仅从中找到归属感,有人走出烦恼忧愁,有人勇敢面对考验。十来年固定提供环保资源给慈济的店家,也养成了环保习惯,还影响亲友一起来环保爱地球。
每个星期一,郑肇垲(前右一)及几位志工,都会到固定路线进行环保回收。 【摄影:杨秀丽】

每个星期一傍晚六时,几位慈济志工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信源迷你市场。自迷你市场在2003年开业至今,尽管物移星换,人事已非,环保回收的画面,每个星期仍然都会在商店后巷进行。

“好像来自己的店,打开后门、拿了东西再顺手关上……”志工郑肇垲(济泰)笑着说道。

“这是在回收物里面找到的钱。”志工张福诚(济宪)将零钱交给老板何明秋的姐姐何丽水,笑说,“我们包(俚语:保证)拿去,包拿回。”志工在分类时,找到一些不小心掉入回收袋的物品或钱币,都会归还。

何丽水说相处十多年,志工已经像家人一样了。 “知道是慈济,就有信任,不会起疑心。”她说。因为,自马六甲慈济草创期,她就认识慈济了。

◎ 投一次资源 心发一个善念

行动不便的何明秋会在身边放一个回收袋,一边把环保物放入,一边念阿弥陀佛,投下一个善念。【摄影:杨秀丽】

早期,何丽水就在其他佛教道场法师的鼓励下,捐款护持慈济。尔后,得知马六甲已有慈济,她曾参与讲座等,加深了解。而她曾就职的公司里,也有积极投入在环保的慈济志工。

当迷你市场开始营业时,生意惨淡,身为虔诚佛教徒的何丽水,鼓励妹妹何明秋不要气馁,可以做环保,累积功德。

“每个念头都有一个因,一个果,就带动她做好事,累积好因果。东西没有回收,也是丢进垃圾桶,我就鼓励她收集资源给慈济,每放一样,发一个善念,念一声阿弥陀佛。”何丽水说道。

何明秋恰好在开店前,就曾发愿,将来有能力,也要护持慈济,因此认同姐姐的建议。由于她行动不便,就将一个回收袋放在柜台旁,天天把可回收物品,以及善念投入其中。

当时,何丽水联系前同事、已故志工黄志清(济清)安排载送环保物。在他的协调下,志工陈天顺自2003年,开始到迷你市场回收。他体谅何明秋行动不便,每次帮忙收拾打扫,让姐妹俩对他的用心赞叹有加,也对慈济印象更深。

“慈济志工不同之处,就是他们的人文,不是拿了就走而已。”何丽水补充说明。

◎ 不仅自己做 广邀亲友同行

2007年,因陈天顺年事已高,由郑肇垲及其团队接手。郑肇垲邀来有卡车的志工张福诚,以及大德郑亚兴一起投入。 2012年,他再邀林金兴,陆续也有其他志工一起加入。

有人叫她们拿资源去卖,可以赚钱,不然就给一半就好。何丽水笑说,“做善事不要想这么多,给慈济,修福不是更好。”

儿子刘松龙也曾不解的问母亲,为何不把这些纸皮等资源拿去卖来赚钱,却要给慈济?何明秋回应儿子,做善事,结善缘,带来更多好的影响,人不能只想赚钱……

何丽水(右三)和何明秋(右一)及其儿子刘松龙自2003年迷你市场开业以来,就跟慈济志工结下不解的环保之缘。【摄影:杨秀丽】

刘松龙说到了他这一代,上了大学,透过科技了解更多,从因果观,转而更加明白环保的意义,也会跟家人分享,让他们知道“做环保,还能拯救生病的地球”。彼时,他早已在长辈影响下,耳濡目染,将环保生活化。何明秋笑说,未来她退休了,儿子接棒,肯定也会延续环保善行。

一家人不止自己做,也鼓励其他人共襄善举。刘松龙会跟大学同学分享,并在做慈善相关报告时,建议去慈济,让大家了解环保。何明秋、何丽水也会向客户、亲友或佛友等分享,请他们把环保物交给慈济。

两年前,侄子何星元及太太王丽玲,正烦恼着如何处理店内的资源时,得知姑姑何明秋将环保物交给慈济,也效仿提供。夫妻俩都会把环保物折叠整齐,等志工来领取后才关店。身边的小儿子看到志工们搬运环保物,也会自动帮忙。

王丽玲及何星元(右)在得知姑姑将环保物提供给慈济后,也效仿他们的善行。【摄影:杨秀丽】

何星元说,“这个不算什么,我们只是做小小的。”

“如果卖,也不是说很多钱,最重要可以给慈济,帮到更多人。我们很忙,没办法特地去做善事,尽我们的能力,能做什么就什么……要说有心,志工才有心。”王丽玲说道。

◎ 黑发到白发 坚持那分善念

刘松龙从三岁看志工做回收,到如今已是在籍大学生了。他感念,“我看师伯们从黑发做到白发啊!”

要是不说,绝对看不出身形瘦削,但身手敏捷,在卡车后座上下自如的郑肇垲,已经七十一岁。他笑言,做环保,比以前更健壮。

这条穿梭在峇株安南及其邻近社区的环保路线,由郑肇垲安排卡车及召集人力。尽管过程中考验不少,所幸有身为慈济委员的太太一路鼓励和开导,加上有上人的法,让他从中调整,继续出发,也成为别人的贵人。

郑亚兴在郑肇垲的邀约下来做环保回收,也将烦恼慢慢放下,心转则因缘转,自烦恼中走出来。【摄影:杨秀丽】
每个星期一晚上,大家都会聚集一起做环保回收,各司其职,又快又有默契。【摄影:杨秀丽】

环保志工郑亚兴曾面临生意困境,被人倒账,又欠下一笔钱,天天失眠,满脸忧愁。太太请郑肇垲邀他出来做好事。在郑肇垲锲而不舍的邀约下,他终于来参与夜间回收。谁知参与回收第一天,他就一觉好眠到天亮。在志工们的陪伴和鼓励下,加上做回收,转移了注意力,他心开意解,也不再钻牛角尖,原本烦恼的问题,遇到贵人,一一化解。尔后,也找到新工作,遇到好老板,让他感念“肇垲是我的贵人,幸好有慈济啊!不然,我不敢想像当时继续烦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啊!”

疫情让张福诚和林金兴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分别面临生意锐减和失业的考验。张福诚兼职到外地售卖水果,而林金兴则从白领变蓝领。两人都没有放弃做环保,每个星期一仍努力排除万难,前来投入。

十多年来,郑肇垲和团队成员,每年只有农历新年期间休一个星期;若不做环保,大伙异口同声说“不自在啊!”

因为担心回收做不完,加上吃饱就昏昏欲睡,大家决定六点开始环保回收,把主要路线的回收物收齐,大概八、九点才用餐,最后回到环保站分类资源,往往忙到九点、十点,不在话下。

尽管很忙,但大家忙到非常欢喜,乐此不疲。郑肇垲遇到住在该社区的有缘人,都会把握机会询问:“你们如果知道附近还有人要收比较大量的环保物,记得要通知我们啊!”

诚如何丽水所说:“每个念头都会种下种子”,为种善因得善果,十多年来,做环保已成为这家人的共同习惯;而慈济志工,也源自爱地球的心念,从黑发做到白发,没想过要停歇。这群平凡人都在默默尽己之力,为未来美好的地球生态而努力。

史怀哲曾说过:“人几乎辨认不出自己所造的魔鬼。”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怎么来,科学家还在探索源头,不得而知。疫情让人类重新思考,我们会不会亦是地球的新冠病毒,最终是同归于尽,还是在来得及时,把握机会,扭转乾坤?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