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医疗志业缘起于慈善,救贫济苦持续了几年,证严上人很困惑,怎么愈救愈多?追究慈善个案来源,发现大多数是“因病而贫,病由贫生”,贫病相依的恶性循环,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
早期慈济马六甲济助的慈善个案处在郊外及老人居多,许多老人家足不出户,一些伤患有时只能透过志工请教医护人员用药程序,志工再动手为患者洗伤口,或载送照顾户(慈济长期关怀援助的弱势家庭)到中央医院就医。
1994年4月,克服交通、身体状况等各种困难,慈济马六甲分会效仿台湾本会冬令慈善发放,载送各社区照顾户,聚集于慈济物资发放现场,并以素斋宴请,同时提供中西医义诊服务。自此,每月进行慈善发放并举办义诊,至2002年5月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启用前,已举办了九十二场慈善发放,义诊服务八年未曾间断。
慈济马六甲分会医疗志业,从每月一次现场发放的义诊服务开始萌芽,奠定日后义诊服务的模式与基础。
◎ 克难起步 奠定义诊基础
草创期便投入医疗的慈济志工何春颖(慈蕙)回首当年,“马六甲第一次的发放义诊,是在上桥制衣厂(慈济马六甲园区前身)。当时没有医生,都是透过身边相识的人脉介绍邀约。有制衣厂特约医生协助,工厂的桌椅充当针灸床;牙科医生从自家诊所搬来诊疗椅,结束后再搬回去。”
过程中,原本需要收费的制衣厂特约医生,发觉照顾户的需要与病苦,又看到志工无偿欢喜付出,决定免费看诊。当时西药是由YSP药厂免费供应,不足的慈济再购买;中药则由马六甲紫昌阁免费提供,待义诊中医师出药方后,送交紫昌阁配药,再由志工前往领取,不管病患住多远,亲自送达。
义诊服务,逐年接引许多医护人员参与,医疗团队逐渐成形,2001年4月,成立马六甲慈济人医会,张文富(济胜)医师担任首任召集人。12月,当时的马六甲分会执行长刘铭达(济雨)捐出经营十三年的上桥制衣厂予慈济,遂将制衣厂的办公室改为义诊中心用地。
2002年5月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成立,成为东南亚第一间慈济义诊中心,提供中西医、牙医及健康检查服务,由人医会成员每周日在义诊中心排班轮值。义诊服务对象除了慈济照顾户外,也嘉惠州内中低收入户、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原住民之贫病患者。服务时间也逐步延伸,2018年起一周提供六天义诊服务。2002年至2022年,马六甲义诊中心共嘉惠了五万五千七百六十三人次病患,医护人员七千八百九十九人次投入,志工动员两万六千五百八十二人次。
因应社会所需,医疗志业延伸多元化医疗服务,照顾医疗贫瘠地区的民众,如人医会居家往诊、宣导卫教预防医学、赈灾义诊、难民义诊、心理辅导与物理治疗等。
◎ 大爱无垠 人医守护生命
转眼间慈济医疗志业在马六甲二十九年,其中林友良与林慧玲医师夫妇自1996年参与慈济慈善发放义诊服务持续至今。
义诊过程中,眼科医师林友良发现许多患有白内障的贫病者,如未及时处理将导致青光眼。2013年7月在林友良医师引荐下促成与医院的公益合作,由慈济推荐低收入者到马六甲班台医院(Pantai Hospital Ayer Keroh)接受免费白内障摘除手术,避免病患没钱治疗,或久候政府医院手术排期而耽误治疗。
四十多岁的慈济照顾户西蒂鲁比亚(Siti Rubiah binti Muharam)是单亲妈妈,与女儿相依为命。早在2008年已诊断患上白内障,当时有其他慈善组织援助其手术费,但误以为动手术会失明而逃避。2012年视觉越趋模糊,西蒂鲁比亚足不出户,靠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做家务、烹煮、采买等。3月,志工黄丽好(慈纮)劝说及载送下来到慈济义诊中心,林友良医师诊断后同理她的担忧劝说:“动手术,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康复机率。你还年轻,早点切除白内障就能工作,改善生活。”
医师的话安定了西蒂鲁比亚的心,6月接受手术。几周后前来义诊中心复诊,与林友良医师分享“眼睛好了,我会去找工作。”林友良医师表示,一个发现,加上鼓励,西蒂鲁比亚动了手术,重新拥有生活能力;看见病患活得健康有尊严,是自己坚持的动力。林慧玲医师则说:“医生不只是医病,还要能疗心病。投入义诊,我学习到医人、医病、医心的精神,落实在自己的诊所,也才看见病患真正的需求。”
“义诊中心启用后,张文富医师邀约我来义诊中心值班,我答应了。”另一位人医会牙医师黄月吉(虑芸)回首二十多年前,刚参与慈济医疗服务,对慈济一无所知,义诊中心设备又不齐全,她主动邀约熟识医师共同来服务,还负责添购牙科器材,不足的,她从自己的诊所带来,把义诊中心当成自己的诊所。2010年3月,她启动义诊中心的义齿服务,解决病患苦等政府医院排期的“无齿”生活困扰。
另一位牙医师娜欣(Naseem)是印裔回教徒,2006年参与过一次难民营的义诊,被上人提倡的“大爱无界、宗教无别”的理念感动。从2008年开始,每个月固定一次从森美兰州波德申出发,前往一个半小时以上路程的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付出,同时接引同为医生的丈夫同行。 2016年,丈夫因癌症往生,她仍坚持参与义诊服务,十五年来不曾间断。
娜欣医师感动地说:“我真的很喜欢来慈济,体会到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但那一分爱天下苍生的心,是不变的真理。此分大爱精神,正是支持我持续前来服务贫苦病患的推动力。”
◎ 人本医疗 医人医病医心
中风两年的小儿麻痹患者罗耀星放弃自己,生活无法自理,全靠疗养院处理。2015年5月,几位同学的协助陪伴,前来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针灸复健,他对治疗不存太大寄望,人医会护理师王瑞珊评估病情与详谈后,了解他过度依赖,缺乏自信心,鼓励他多复健肯定可以再站起来,并约见罗妈妈详谈,了解她对罗耀星心存愧疚,儿子的诸多要求,肆意发脾气,她一概接受。王瑞珊护理师请她减少探望次数,借此培养儿子的独立。
每一次前来义诊针灸,志工总会花些时间与罗耀星互动,为他加油打气,并协助申请入住社险康复中心(SOCSO Rehabilitation Centre),进行生活自理复健课程。罗耀星在人医会医护人员、志工、母亲与同学的鼓励和关爱下,终于愿意尝试复健。两个多月后,罗耀星用助行器步入义诊中心时,大家替他欢呼。黄月吉牙医师获悉8月他将出席同学会,赶制新的义齿,让罗耀星能帅气登场,而戴上义齿罗耀星第一次大方露齿而笑。
“以前没有人关爱,自我放弃,现在他快乐多了。”黄月吉医师笑说。
“他来到慈济后,除了复健,还有大家的关心,整个人都改变。”同学亦欣慰说道。
2016年2月21日,熟悉的脸孔,再度出现在罗耀星面前。入住社险康复中心,几个月不见,黄月吉医师、林国团中医师等,不时关心罗耀星近况。由于家中房间不利罗耀星行动,人医会医护人员和医疗志工前来打扫,为他清出一间舒适的房间,方便才从社险康复中心回家的他,能持续复健,自理生活。思及罗妈妈辛劳,趁机鼓励罗耀星向母亲道感恩。罗耀星拉着妈妈的手,竖起大拇指,母亲眼眶含泪,一切尽在不言中。
马六甲慈济义诊中心成立,不仅凝聚所有善心人士的爱心,透过免费医疗,一点一滴打破贫病相依的恶性循环,落实“尊重生命人本医疗”之慈济医疗理念,启发良医良护,医病又医心。黄月吉医生说:“当医师三十多年,许多情况都超乎我的想像,走出诊间才真正看得深远。希望更多医护人员能携手来参与,帮助病患也是帮助一个家庭。”
◎ 视病如亲 以诚以情相伴
1996年,志工走入医院关怀病患。长期投入医院关怀的志工颜丽英(虑谆)表示,医院志工给予家属精神的支持和护理协助,让病患暂时忘却病苦,发现贫病者伸出援手。
2000年,嘉华(Jaafar Che Mat)医生在森美兰州淡边县医院担任院长期间,看见慈济医院志工风雨无阻,为病患处理排泄物,更换肮脏衣物,甚至对贫病者后续追踪关怀等感到好奇。当调任马六甲中央医院院长一职,嘉华医生再次看见慈济志工在中央医院服务。2002年9月初在志工的接引下,嘉华医生与太太苏丽雅医生首次参访慈济马六甲分会,当下夫妻俩加入国际慈济人医会,同时也报名当月在台湾举办的国际慈济人医会年会。随即马六甲中央医院福利组主任也参访慈济马六甲分会,之后积极将贫病个案转介至慈济,协助更多贫病者就医。
2004年,三十八岁的电线工友阿都卡力尔(Abdul Khalil)发生车祸,伤及脊椎骨,治疗后瘫痪在床,双手无力,双脚无法直立行走。医院志工走访马六甲中央医院,发现他的遭遇。
出院后,由单身的姐姐与年老中风的母亲照顾。慈济社工王玉兰(慈均)带着人医会护理师蔡玉美前往探视,阿都卡力尔的姊姊无护理经验,抱怨说:“他的妻子回娘家,他全身不能动,长了褥疮,我又有工作,顾得很累。”、“他很高大,我真的没办法扶他起来。”……
评估后,慈济安排阿都卡力尔每周两次到仁爱医院做物理治疗,同步人医会医护人员每周前来往诊,为他翻身、清洗褥疮伤口、手脚复健、换尿袋等。每次护理师蔡玉美协助做复健或换尿袋后,会安抚姐姐、拥抱年老的妈妈,关心妻子并告诉她:“在家要教孩子读书,把先生接回家,学习自己照顾,家才会有温暖。”发自内心的关怀,让阿都卡力尔一家视她如亲人。
慈济补助生活费,解决阿都卡力尔生活的担忧,听从指示努力做复健,两个月后,从躺着、坐着、站着,逐渐学会走路。他感恩地说:“我不认识志工,但他们却上门来帮助我;以前认为华人不会帮助马来人,现在我改观了。志工给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更感恩玉美,让我恢复得这么快。”定期往诊,再加上本身努力做复健,一家走向希望的未来。
●
医疗志工与医疗团队,是慈济马六甲医疗志业二十九年来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身、心、灵三个面向,以“人本医疗,尊重生命”为宗旨,提供医疗照护、推动卫教促进健康、设置义诊和往诊,关怀偏远、贫困及受灾地区之民众,实践“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