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塞”在梵语中是“月圆”的意思,象征佛陀的智慧圆满,这一天也是纪念佛陀诞辰、成道和涅槃的日子。各州各地举办节庆盛典,提醒人人感念佛陀慈悲,力行善法,护佑生命之余,更护佑地球母亲,为世界缔造更多的善念与和谐。
2025年卫塞节落在5月12日,前一天傍晚时分马佛总甲分会、释迦院以“悲智双运、缔造祥和”为题,举办十年一次大游行。隔天正日,各佛教团体则在自家道场举办活动,如诵经持素、亲子教育、文化表演等活动,邀请阖家参与,借此阐扬正信佛教与宗教和谐,及推广良善、凝聚社区,缔造温馨祥和社会。
马六甲慈济志工把握殊胜因缘、传扬善法的机会,11日与全球慈济共庆三节合一(佛诞节、母亲节、全球慈济日),傍晚则在游行队伍中力行环保。在12日卫塞节这一天,设置浴佛台让大众礼敬诸佛、启发善念;期间还设有美味素食招待以清净身心;及号召捐血善行,造福人群。与此同时,现场布置“佛陀足迹特展”及“凡与不凡”——慈济环保35人文摄影展,邀大众一起来了解圣者悲怀,携手共行,护佑地球及众生命。

◎ 体会宗教之美
2025年5月11日晚间,长达六公里的花车游行,计有六十多辆花车、一百六十支队伍共襄盛举。十年一次的盛会,除了有巧思制作的花车及和谐佛曲飘扬,还有学校乐队演奏、舞龙舞狮、旗帜飘飘、锣鼓喧天、华乐悠扬、踩高跷等,在人潮聚集时刻,既让人看见佛教的庄严慈悲,也不忘提醒众人履行公民责任。
只见法师、花车和表演队伍所行过的道路中,夹道大众自动双手合十敬礼,他们手中的矿泉水瓶也不乱丢,反而自动收集交给一旁设资源回收站的慈济志工。慈济十八年来如一辙,动员逾百人,以爱护大地之行动,化作对佛陀的礼敬和感恩。志工沿途设置六小站,回收大众交给的回收物,也手提着看板提醒:共沾法喜之际,不忘力行环境保护;因此游行队伍过后,街道干净如初。

近十年来,每年都会从晋巷到市区来看花车游行的周文华、张丽萍夫妇,一般都会在圣母女中前面等待花车到来。夫妻俩一样会看见慈济志工在宣导资源回收,认同志工为爱护地球所付出的苦心,并认为大家的辛苦付出并没有白费,因为近几年民众的环保意识已逐渐提高,每年的垃圾量都在减少,几乎没看到什么垃圾散布在路上。周文华认为年轻一代多能接受环保概念,长者还需多一些时间宣导;张丽萍则补充说,她在家一般会做资源回收,并把环保资源送去附近的环保点,尽量减少垃圾。
十二岁的萧家俊,在学校是巡察员,两年前也承担过学校的环保小尖兵。因此在花车队伍路径等候当儿,热心带动身边年纪更小的伙伴,化身小志工,不仅协助宣导慈济“1.53行动”(省水、省电、吃素、自备餐具、改变交通方式),也主动将大众递过来的铝罐踩扁。他说,这是学校老师所教导,可以节省更多收纳空间。
这是萧家俊第一次观看游行,认为每一辆花车都很漂亮,亲临现场和平时用手机观赏画面,感觉不一样。这也是他首次向大众宣导环保,他也许并不知卫塞节真正涵义,却知道最好庆祝佳节的方式,就是每个人不要乱丢垃圾。他说,如果每个人都不随处丢垃圾,地球就不会受污染;还有许多游客来这里看花车,如果每个人都爱护环境,就不会让游客留下不好印象。


卫塞节,对妈妈戴惠彬来说是别具意义的日子,只因十多年前,她也曾参与花车游行。今天带萧家俊和弟弟走出来,是为了减少孩子看手机的机会,却从孩子身上看见助人的热忱,非常欢喜。她说,今年游行盛况空前,她在队伍中看见熟悉的好朋友,也唤醒当年的开心回忆。她希望孩子能借此多接触宗教之美,启正念,将美善价值传扬出去。
◎ 行善没有门槛
5月12日,到来响应捐血的人潮不间断,行善一念心,从不分种族肤色。
第一位报名献血的年轻人余筱轩,穿着素色衣服来到浴佛台前,在志工引领下参与简单浴佛仪式,见医护人员还在设置捐血床位,便随志工导览参观环保摄影展。
站在马接峇鲁老人院的相片前,住在邻近马接翁武(Machap Umboo)的她说,自小对志工身影非常熟悉,因为村里常有慈济人到来;但小时候没什么人愿意靠近这家老人院,没想到后来变化那么大,老人家都可以用自身力量,做环保回馈社会。
她和弟妹是少有恋家的年轻人,升造完毕选择回到家乡孝顺父母。她在卫塞节这天,抱着行善祝福之心,先到村里佛堂拜拜,再到慈济参与浴佛、捐血,化小爱为大爱,造福更多人。
两位一心想要捐血救人的马来友族:洛兹塔(Rozitah binti Haron)锲而不舍终于成功捐血;诺哈希达(Norhashida Bte Abu Bakar)原本信心满满,奈何最终条件不足,反把造福机会让给了另一位友人。

洛兹塔欢喜说,她真的很想要捐血救人,于是寻找捐血地点连续尝试,都被医护人员因血压升高而回拒,第三天来到慈济,她笑说,也许打从下车开始就感受到志工们热情接待,反而不感到害怕,也许是平静的心情,让她终于成功捐血!欣闻今天是佛教徒的神圣节日,她说:“回教教义也是在鼓励我们,谁有需要帮忙,我们要即时伸出援手,今天我做到了!”
诺哈希达则说,好几年前父亲动手术,因患糖尿病的关系,一度失血过多,幸好有一包包来自大众的血液挽救生命。自此她和兄弟姐妹,都很积极捐血,回馈社会大众的恩情。没想到今天条件不具足,她身边一位好几年因高血压没办法行善的朋友反而成功了,她也替对方欢喜说:“捐血可以促进身体健康,重要还是来自一颗真诚的心,想要感谢当初救我父亲性命的人们。”
◎ 了然体悟行动
因为喜欢慈济宁静平和的氛围,每年卫塞节一定来这里浴佛的波娜拉吉(Ponnalagi A/P Suppiah),今年也陪伴华裔丈夫来捐血。在聆听志工分享环保志工的故事后,当机立断说:“我要加入成为志工!”
她说,照片中许多回收物也许脏乱,但对她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已习惯在家处理许多回收物。在律师楼从事行政工作的她压力甚大,很期待寻找能让自己纾压及行善的道场,在慈济,多种多样的活动都很吸引,她想先从环保和蔬食厨房活动开始参与。
“兴都教和佛徒非常相似,神明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行善,上天会以其他方式来回报我们。今天是卫塞节,我想向观音娘娘祈福,希望可以行善得善报!”

怀有身孕的曾丽琴,连续两天来到慈济,前一天是陪伴七岁女儿回来大爱幼儿园当小志工,卫塞节当天则陪伴丈夫捐血。她心里一直想多一些探究佛教和环保课题,了解“为何佛教团体如慈济,一直大规模在推广环保?”
在等待丈夫捐血当儿,她边聆听志工分享环保志工故事,也聆听志工解说“佛陀足迹”,她自己慢慢领悟说,原来佛陀的慈悲,并不只是教人类爱护自己,还教导要爱护地球及众生命,就连微生物的生命都很重视。她也说,佛教在倡导“永续”,她理解为“指引铺路”,让慧命永续、善因善缘走得更远,甚至庇佑下一代。
现在女儿已是小学生,她依然支持孩子力行环保,保护地球;今天因“听闻、思考”而有些许领悟的她,因了然而欢喜,认为今天卫塞节不虚此行。

●
祥和平安的卫塞节,许多人遵循教诲,吃素净化身体而且不杀生,并把握机会行善造福。当天已是第四十四次捐血救人的李齐威分享,如果没有人明白重要节日的意义,将让节日落于形式,无任何意义。因此殊胜的卫塞节,他认为是在提醒人人,是不是该做好事了?
“佛教虽然教育人人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透过助人行动,让自己活得更好、生活得更有意义。”对他而言,行善做好事,就像环保、捐血一样,无需很高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来响应。而且“只有真正帮助过人的人,会明白助人的快乐和满足感,是无可替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