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2025慈济同仁营扎根与成长

慈济雪隆分会举办的“2025同仁营”课程,主题为“扎根与成长”。【摄影:林猷量】

2025年10月3日与4日,两百九十一位同仁静静入座感恩堂,等待一场属于“心”的学习之旅。这是慈济雪隆分会举办的“2025同仁营”课程,主题为“扎根与成长”,由来自台湾奈普敦学习顾问总经理的高明智老师(惟智)授课。

两天的课程,更像是一场静心的旅程。它引导人们在互动中省思,在协作中看见自己,让职场的学习转化为心灵的修行。

高老师受访时说:“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累积的。从2009年到现在,我一路看着马来西亚同仁与志工共同成长。特别是雪隆分会,已经是慈济体系中的一个标竿——因为这里的教育与培训,从未间断。”

他进一步指出,慈济的教育训练是一条长远的修行路“教育训练包括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学习与自我觉醒;同时也需要外部的团队建立与凝聚。这样内外兼修,才能形成真正的力量。”

他微笑地补充:“我一路看着大家的成长。今天看到同仁营现场的笑容特别多,虽然工作量没有减少,甚至可能更多,但大家能以微笑面对伙伴、志工与挑战,这就是最重要的成长。”

高明智老师受访时说:“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累积的。从2009年到现在,我一路看着马来西亚同仁与志工共同成长。特别是雪隆分会,已经是慈济体系中的一个标竿。因为这里的教育与培训,从未间断。”【摄影:林猷量】
高老师:“我一路看着大家的成长。今天看到同仁营现场的笑容特别多;虽然工作量没有减少,甚至可能更多,但大家能以微笑面对伙伴、志工与挑战,这就是最重要的成长。” 【摄影:何维美】

◎倾听的艺术 信任的筑城

高老师设计的课程如明镜,映照人心;让学员们在团队的磨合里学信任,在觉察的练习中看见自己。首日课程以“扎根”为主轴。从“环游世界找朋友”的暖身游戏开始,笑声与掌声交错,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每一个活动都蕴藏着深意,让学习在互动中自然萌芽。

“团队合作、善解包容、倾听的修练”等课程,让学员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在沟通里的惯性与盲点。高老师指出,沟通的核心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听得深”。他提醒:“倾听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艺术。真正的领导人,不只说得动人,更能听进人心。”

课堂上,学员被引导练习四个倾听要素——专注、同理、接受、完整。专注,是将注意力放在说话者身上;同理,是将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接受,是不带评价地聆听;而完整,则是捕捉对方话语的全貌与意图。当小组在“建宝塔见宝塔”中反覆尝试、调整、协作时,信任也在无声中被筑起。

下午的“职场情境剧”更是全场亮点。三个改编自真实工作情境的剧本,让学员在模拟中直面自身的矛盾与压力。同仁精湛的演技,使得全场笑声沸腾。高老师说:“课程要成功,首先要掌握真实的需求。这些剧本都来自大家的日常,我希望大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要改变的地方。”

首日课程以“扎根”为主轴。从“环游世界找朋友”的暖身游戏开始,笑声与掌声交错,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摄影:文伟光】
课堂上,学员被引导练习四个倾听要素。当小组在“建宝塔见宝塔”中反覆尝试、调整、协作时,信任也在无声中被筑起。【摄影:林猷量】

年轻同仁徐嘉劲,在课后分享中语气仍带着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同仁营。整个过程非常生动,不只是听课,而是做中学、学中觉。”

他还提到印象深刻的“互为导师的关系”课程: —— “我们这个世代,在职场上常有三代人共事。年轻人有创新,前辈有经验;唯有互相尊重与缩小自己,沟通才会顺畅。那堂课让我学到真正的包容,是放下成见。”

这样的反思,正呼应了慈济人文中“善解与包容”的精神。静思书轩同仁颜彩虹(明仑)以她特有的温柔文字诠释这份体悟:“法亲关怀,不止于形式,更在于用心的深度与温度。以柔和语、柔软心去聆听与陪伴,当人人以爱为桥、以愿为舟,团队自成。”

徐嘉劲(右)分享:“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同仁营。我们这个世代,在职场上常有三代人共事。年轻人有创新,前辈有经验;唯有互相尊重与缩小自己,沟通才会顺畅。那堂课让我学到真正的包容,是放下成见。” 【摄影:林猷量】

◎静思散步 心归静处

午后的“静思散步”,全场静默,人人独自行走于静思堂的每一处空间。天色微暗,细雨忽至。有人停在走廊下凝望庭院,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那一刻,每个人都走在属于自己的修行路上——从观人、观景,到观己。“扎根”不只是学习的开始,更是心归静处的契机。

一位年轻同仁王丽明(明梵)分享:“那时,我看到墙上牌匾的'君子如水'四字。水最柔软,却能穿石;最谦卑,却能涵容万物。我突然明白,这也是团队的道理。”

她顿了顿,笑着补了一句:“我们在团队里,有时快、有时慢;有人领头,也有人跟上。学会像水一样,才能包容彼此的节奏。那场雨,好像正提醒我——放下比较,学习共流。”

静思散步,不只是脚步的移动,而是一场内心的对话。许多学员回到课堂内后都说,那是最安静却最触动的一堂课。那股“静思的智慧”,在无声中,悄悄渗入了每个人的心底。

午后的“静思散步”,全场静默,人人独自行走于静思堂的每一处空间。天色微暗,细雨忽至。此刻,每个人都走在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上——从观人、观景,到观己。“扎根”不只是学习的开始,更是心归静处的契机。【摄影:文伟光】

◎从学习到成功 让行动成为光

第二天的课程主题是“成长”,聚焦于自我管理与跨部门合作。清晨,一场名为“人生扑克牌”的活动揭开序幕。笑声与闹声此起彼落,气氛热络中却藏着深思—— “为什么我们的效率可以提升?”

每张牌象征不同角色与责任,学员必须在有限时间与资源中完成任务。过程中,大家体悟到:唯有善用沟通、专长、分工与信任,才能让团队整体效率提升。

随后的“成功方程式”课程,带领大家探索长处管理与热情展现。高老师提醒:“体验式学习是各取所需——缺什么补什么。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需要被看见或被提升的那一块。”

“人生扑克牌”的游戏中,每张牌象征不同角色与责任,学员必须在有限时间与资源中完成任务。过程中,大家体悟到:唯有善用沟通、专长、分工与信任,才能让团队整体效率提升。【摄影:林猷量】

下午的“摩天大楼”挑战,则是目标管理与团队共识的极致展现。获得一百分最高分的组员分享:“带团队的第一件事,是让每个人心安;心安了,人才能定、才能专注。订目标要会测试、会修正;弹性与不执着,往往比一开始的野心更能带来成果。”

而在“转法轮机器人”课程里,学员们化身为灾区勘灾员、后勤与采购人员,在模拟的任务中,体验高压下的沟通与协作。这场练习不只是技巧的比拼,更是对“四摄法” ——布施(修己)、爱语(安人)、利行(成事)、同事(永续)的实作考验。高老师指出:“跨部门的合作,需要放下本位主义,强调共识而非胜负。当人人能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组织就会有生命力。”

“摩天大楼”挑战,则是目标管理与团队共识的极致展现。获得一百分最高分的组员分享:“带团队的第一件事,是让每个人心安;心安了,人才能定、才能专注。”【摄影:林猷量】
“转法轮机器人”课程里,学员们化身为灾区勘灾员、后勤与采购人员,在模拟的任务中,体验高压下的沟通与协作。【摄影:林佳谋】

◎回唱静思家风 旋律中的省思

音乐飨宴的环节,让学员在旋律中回顾两天的心路。有人静默感触,也有人露出会心的笑。

林英意(诚意)分享时,语气中带着怀念与省思:“歌词里的'克己、克勤、克俭、克难',当年常被我挂在额面上,提醒着自我要求。只是生活繁忙,这八字似乎渐渐被遗忘了。直到刚才在歌词里再次听见,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它曾是我的生命座标。”

高老师听着,微笑点头:“我看到你提到那八个字时,眼神在动,表示你在回想。我写这首歌,也是因为觉得它快被遗忘了,想把它写回来。”

现场笑声中,高老师追问要如何传承呢?英意答得坚定:“从孩子开始。要让他们学会珍惜、做到极致。像我们当年看到的师父们,连一粒米掉地上都不浪费。那种精神,原来真的能做到。”他笑着补一句:“所以,从今天起,我家的孩子不准浪费食物。”全场报以掌声。

林英意(右三)省思'克己、克勤、克俭、克难',当年常被挂在额面上,提醒着自我要求。只是生活繁忙,这八字似乎渐渐被遗忘了;直到刚才在歌词里再次听见,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它曾是生命座标。【摄影:林佳谋】

高老师回应:“是的,做到极致,其实就是身教。身教胜于言教。”他回忆起一幕:“二十年前我在精舍与德安师父共餐,德安师父亲手捡起掉落的食物,那一刻我深受震撼: ——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老师的话在讲堂里静静回荡,像是一场静默的启发。他继续道:“我们自己要先做到,精神才会传承。教育,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落实在生活中。”

课程尾声,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颁发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及退休同仁服务奖。当奖状一一送上,台上台下皆盈满感动与祝福的氛围,感念同仁多年来的奉献与坚持。

课程尾声,雪隆分会执行长简慈露颁发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及退休同仁服务奖。图中四位为二十年服务奖同仁。【摄影:林猷量】

● 

慈济雪隆分会举办此培训,正是希望同仁们能在“同行共识”中找到方向; ——不论年龄或职级,彼此都是“互为导师”的修行者。每位同仁都在体验中成长,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在省思中看见自己。

如水之心,能柔能刚;同行之光,映照人间。在静思堂的光影之间,慈济的信念再次被点亮, ——那是一份持续流动、永不止息的爱。这趟学习没有结束,只是转化成了行动的力量。正如高老师所说:“我们要活成一道光,照亮别人,也照见自己。”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