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爱社区 从减塑做起

游客拜访的老街,本土居民经常走动的夜市,在拥挤人潮后,所留给大众的,是唇齿留香的美食风味、一再回味的心地风光,还是令人烦恼的垃圾处置问题?
志工走入街头闹市,宣导环保与减塑。 【摄影:郭巧云】

2020年,慈济环保迈入三十年。了解马六甲土埋场告急,志工除了走入校园,也计划与政府单位合作,定期走入社区夜市,宣导环保与减塑,让废弃物减量。

设立在店屋与工业区的玛琳(Malim)夜市,每周一次聚集了逾两百个商贩摊位,是州内最大、人潮也最多的夜市。数月前,志工到玛琳社区造访新上任不久的乡村社区管理理事会(MPKK,简称社区理事会)主席吴思勤。聆听志工有关环保计划的分享后,他说:“我们也计划从环境保护和卫生方面着手,希望改善玛琳社区闪电水灾事件,夜市也能保持干净卫生。很开心能和慈济合作,希望能将玛琳打造成模范社区。”

志工杨明富与新上任不久的乡村社区管理理事会主席吴思勤互动。【摄影:郭巧云】

及后,大马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联合一家媒体公司、狮子会、玛琳社区理事会等好几家团体,共同在2019年11月8日这一天,到夜市宣导“垃圾不落地” ,慈济受邀结合力量,促成志工首场走入夜市宣导行动。

◎ 夜市吁减塑

当天傍晚接近六点下班时间,玛琳夜市人潮涌现。五六个团体、近百人分组,浩浩荡荡走入宣导,慈济志工的口号是“多用环保袋,少用塑料袋”,大家还随身带环保袋,与有缘人结善缘。

在食物摊,老板将食物、酱料分开包装,当客人需要时,再用一个塑料袋把一份食物装起,看起来干净、容易的举动,殊不知买客手中已有了三个袋子。一位美食摊的老先生透露,他在八十年代开始做小贩,那时候就已经使用塑料袋包装食物了。

多年前,他就已经把回收物送到慈济环保点,认为这是行善助人做好事,也是帮忙地球减少垃圾,但是谈到减塑,他说:“除非政府强制规定夜市不用塑料袋,才有可能做到减塑。”

志工告诉民众,用纸包装多种蔬菜,再放进一个环保袋,就可以少用一个塑料袋,对方回应说,还是塑料袋比较方便,她不习惯带环保袋出门。

当大人尚不置可否时,有一名小学生把志工的话听进去了。他说,今天没带环保袋出门,但是他告诉老板,用纸包着糕点就可以了,他也是减塑一份子。他说平时是带便当去学校,学校的大爱妈妈说,地球妈妈生病了,要用行动来保护地球。

三名来自玛琳华小的孩子,和妈妈邱月芳带着大大的环保袋到夜市去。三名孩子平时除了携带餐盒和袋子,还拒用塑料吸管。邱月芳说,家里落实资源回收一年多了,孩子的环保理念从小扎根,有时反而是他们来提醒大人拒用塑料袋。

徐中吉与志工分享他用纸箱打包的PP带子编成手提袋的心得。【摄影:郭巧云】

志工向一对夫妻宣导减塑时,先生说,这有什么困难?举起他用纸箱打包的PP带子编成的手提篮给志工看。太太孙倩说,这是先生徐中吉的巧思,袋子使用超过十年只有些许磨损。

她继续说,先生从小在乡村成长,很喜欢动脑筋,常常看了就学,无师自通。 “每次看到东西被丢弃,感觉很浪费,就捡回来将它变成各种物品。就像他哥哥是生意人,留下很多PP带子,他将它们编成篮子;别人建屋丢弃的木板,他捡回来做成凳子、椅子、小桌等等,非常耐用。一次中秋节到了,他用宝特瓶做成灯笼,还特别将铁丝折成各种动物造型,让妹妹的补习生粘上彩色纸,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灯笼。”徐中吉腼腆地说,很多东西都不舍得丢,感觉可以废物再利用。

◎ 老街说环保

借过去10月13日走入青云亭街宣导减塑的因缘,姑务(Kubu)社区理事会结识了慈济,过后他们在11月10日举办“相约亲善街”文化活动,计有文化导览、手作市集及各族特色美食,邀请志工就地摆摊,继续入入群宣导减塑。

“我们一直很关注老街的活动,希望能把本地美食、传统的玩意儿、手艺和特色留住;再加入新点子,让老街活化,人们来到这里,能感受浓郁的人情与文化气息。但是办活动,遇有市集,垃圾处理会比较伤脑筋。我们除了现场设置垃圾桶,希望慈济能协助宣导环保,让活动所制造的垃圾量不会太多。”社区理事会秘书叶秀英说明。

文化活动共吸引五十多个摊位,当中有近三十个是手作市集摊位,其余是美食摊位。

手作市集各摊位在召集人颜贤权要求下,尽可能不用塑料袋盛物,因此,有些摊位用纸袋,有些另外请购布袋,或直接请客人将东西放进包包。

平时一个背包、一顶帽子和自行车代步的颜贤权说:“我简朴的概念来自奶奶,我的背包是自己缝纫的,水瓶也重复再使用,我这样在马六甲生活了七八年,觉得并没什么问题。”

手作市集各摊位在召集人颜贤权(左)要求各摊位,尽可能不用塑料袋作包裹。【摄影:饶于莉】

志工努力宣导减塑,他以推动手作市集的经验告诉志工:“不容易。”但志工难行能行说:“两场活动,我们注重在环保的教育。我们不考量'困难',还是会定期走入夜市宣导,累积实战经验,边做边调整。”

◎ 从自己做起

配合此次活动,特从吉隆坡前来的张贝儿,在亲善街摆摊卖亲手制作的毛线玩偶、钥匙套等手工饰品。

她非常认同慈济宣导的环保观念,也将之落实在生活中。买饮料时,她自备环保吸管;随身携带餐盒打包食物,“很简单、顺手的一个动作,习惯成自然。”她说道。

不仅如此,衣柜里的衣服,百分之九十都是从惜福区结缘回来的二手货。身上的包包,也是二手牛仔裤改装而成,美观又别致。 “一开始觉得要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心理上无法接受,但是后来想想,衣服还很新,多洗几次、晒晒太阳,就很干净了,也没什么,又可以省钱。”

张贝儿(左二)非常认同慈济宣导的环保观念,自己本身也落实在生活中。【摄影:郭巧云】

她平常会到慈济环保站做分类,潜移默化,久之养成惜福爱物的观念。环保生活化,还影响家人,妈妈把不要的油漆桶,凿几个洞,就是花盆;父亲把别人不要的二手家具、床褥等,往家里搬,自己用或送给有需要的人。

张贝儿卖手工艺品时,也会多问对方一句:可以不要袋子吗?因为饰品小巧轻便,通常大家都愿意直接带着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而且,饰品的材质是毛线,肮脏了能清洗,也算是环保。

每个人从小小动作做起,结合大家的就是一股大力量。

路经慈济环保宣导摊位,民众陈瑞光对慈济“减塑”课题颇感兴趣,与志工聊起对环保的看法。

他本身支持减塑,出外购物,会自备环保袋;即使无可避免拿了塑料袋,也会清洗后再使用,尽量减少资源浪费。身为一个大男人,背着一个环保袋出门,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也不嫌麻烦,他说:“其实没有什么,看自己用什么观点去看待这件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民众陈瑞光对慈济“减塑”课题颇感兴趣,与志工聊起对环保的看法。【摄影:郭巧云】

陈瑞光会有此醒觉,皆因常从新闻报导中看见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垃圾而导致死亡,心生不忍,并表示:“人和动物都是生命,我们要保护它们。”

他看到慈济摊位上的展示品,宝特瓶制成的衣服、包包等,觉得很神奇;铝箔包回收再制成瓦片看起来也相当结实,对于环保回收再利用,更具信心。

结合两场活动经验,志工黄秀玉(虑珏)说:“我们走入社区做这样的宣导,人们都会认为不容易,由此可见塑料袋在大家心目中真的是少不了,却没真正了解滥用塑料袋造成的破坏力有多强。我要更努力宣导。”

现今随处可见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有些人甚至进行焚烧,造成更严重的污染,也影响健康,需要更多人对环保有所醒觉,才能拯救受伤的地球。

Pin I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