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疫情下 再见故人来

四年前,马来同胞黎沙(右二)的住家厨房被火烧毁,志工送上环保毛毯,他们还保留至今。 【摄影:何赞文】

2016年,身穿蓝天白云的慈济志工曾经到访马来同胞黎沙的家,让他至今难忘。 四年后的2020年9月16日,再次看到蓝天白云的身影出现在家门口,他犹如见到故人般,脸上不由露出重遇后的一丝笑意。

 

“慈济,我认得您们的制服、我认得您们的Logo(慈济标志)。”四十七岁的黎沙(Rizal Bin Othman)站在门口,听到志工招呼他的声音,显得有点腼腆地说。

看着志工鱼贯踏进家门,黎沙歉意地表示,由于视力不好,因此无法辨认眼前的志工是否就是四年前曾经来过的故人,但是,志工蓝衣白裤的制服却是他不曾遗忘的身影。

除了慈济的制服,黎沙也对拥有的慈济环保毛毯珍惜不已。当他的太太艾兹林(Ezrin Binti Elias)从房里出来,将慈济毛毯交给他时,他眯着眼,用手抚摸绣在毛毯上的慈济标志,笑着说,这四年来,这张毛毯是他独有的'被',盖在身上感觉很温暖,但他不舍得夜夜盖在身上,只有天气冷时才拿出来当被盖。

黎沙十分感恩慈济的环保毛毯,陪伴他度过无数夜晚,也为他增添几许温暖。 【摄影:林振胜】

志工何赞文(惟宾)看到已经盖了四年的毛毯仍然完整无损,颜色虽然有些旧,但还是保存良好,可见黎沙一家真的非常爱惜这张毛毯,当下不由深受感动。

◎ 四年前的相遇

一张毛毯掀开了赞文和黎沙的回忆。赞文记得,2016年7月,因为黎沙居住的马来甘榜发生大火,烧毁了五间屋子,那时,黎沙一家刚搬来几天,新住家的厨房也受到波及,严重受损。当时,志工除了紧急来勘灾,也及时给予灾民慰问金、环保毛毯等,黎沙也是其中一户受惠者。

“那时候,我们才知道慈济这个团体。我记得您们志工还在我家对面的回教祈祷室发放毛毯和钱给我们。”黎沙谈起往事,犹难忘那次与志工的相遇。这番话也勾起了赞文的回忆,因那场发放,他就负责音控。但他已不记得当时是否见过黎沙,而黎沙也不肯定是否见过赞文,然而,一讲起那场发放,两人都感到特别亲切。

黎沙感叹时光匆匆,一晃眼已四年了;而在这四年里,他的人生已发生莫大变化。自两年前,他因患上糖尿病而导致一只眼晴完全失明,另一只只有五十巴仙视力,健康也日渐走下坡,他也因视线模糊无法再担任餐馆厨师的工作,便失业待在家。今年1月去医院复诊,医生证实他的肾脏已接近衰竭阶段,随时需要进行洗肾。

志工何赞文(右)向艾兹林(左二)讲解现值卡的使用,卡里存有三个月的援助金,唯每个月只能领取一次。 【摄影:林振胜】
艾兹林站着调配印度零食姆鲁古的材料,黎沙则负责炸姆鲁古,夫妻两人为生活而积极寻求出路。 【摄影:林振胜】

黎沙育有三个稚龄的女儿,最大的女儿十岁,二女儿六岁,小女儿才三岁,当他病痛缠身时,全家仅靠妻子艾兹林养家糊口。

健谈的艾兹林接过丈夫的话题,谈起了自己所面对的困境:“我在一间建筑公司做文员,已经做了二十多年,薪水原本足够一家开销,可是,没料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我们被逼停工两个月。”

虽然停工两个月后,艾兹林还能回到公司工作,但却因减薪而造成生活变得十分拮据。艾兹林没有怨天尤人,她反而积极的寻找出路。除了工作外,她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做些马来糕点批给附近的小贩卖,而放工回家,她也会炸印度零食姆鲁古(Muruku)〈注〉卖给友人或附近居民。

艾兹林的辛劳看在黎沙眼里,心疼不已,因而他也会主动帮忙炸姆鲁古。尽管做糕点,炸姆鲁古来卖,所赚不多,但黎沙夫妇却不轻易放弃,只因一点点的收入也能帮补小女儿的奶粉钱。

◎ 庆幸做了一件好事

“因为疫情导致公司生意不好,公司从今年8月开始至明年2月,每个员工再次被减薪四十巴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幸好我朋友在州议员服务中心工作,他告诉我慈济有守望相助纾困计划,可以给各种族的大马公民申请,所以,我就试试看能不能再次得到慈济的援助。”

艾兹林说起此次寻求援助,她与丈夫都没有抱着强求的意愿,只因他们知道慈济的援助是帮助真正需要、有困难的人。而今天,志工再次踏足家门,更带来了三个月的援助金。这份送上门的温情一如当年的毛毯,令他们打从心里感到暖呼呼。

志工何赞文(前右)特地带电脑前来,播放慈济的慈善志业和无国籍难民影片,让黎沙(左二)看看还有比他悲苦的一群。 【摄影:林振胜】
艾兹林细细阅读证严上人的慰问信,旁边的女儿也听得入神。 【摄影:林振胜】

赞文听了艾兹林的心声,不由庆幸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原来,当雪隆分会为了协助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大马居民,便在今年7月推出守望相助纾困计划,让有需要的民众申请。当时,赞文想起甘榜班丹达兰有不少中下层的友族同胞,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来申请慈济的援助金,于是,他特地和志工前往当地拜访该区的州议员,详细诉说纾困计划,并在该州议员的服务中心张贴海报等。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获得马来同胞的注意,而庆幸的是也帮助了在疫情下的黎沙一家,若不是再踏足这个家,他也没料到原本幸福的小康之家,正面对病痛和生活拮据之苦。

为了鼓励黎沙夫妇能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赞文除了发放现值卡慰问金,也将上人的慰问信(马来文版)恭敬地送上,让艾兹林细细阅读,而他则在旁一句句读给黎沙听。除此,他也透过自己带来的电脑,播放慈善和沙巴无国籍难民的影片,让黎沙一家观看。

黎沙坐在电脑面前,很努力的睁开眼,看着一幕幕悲苦的画面、看到住在海中央一间破烂的屋子的年老夫妇、看到人们在如山高的垃圾堆里找食物、看到孩子没有奶粉喝只能以糖水充饥……

“我以为我们很苦,没想到,还有更苦的人。” 黎沙望着电脑里的画面,若有所思地说。

原来这几个月,当医生劝导黎沙去医院做瘘管手术,准备洗肾时,他担心洗肾后会增加妻子的负担而一直拖延。同时也因要面对长期洗肾而忧心重重。现在,看到这些贫苦的众生,他蓦然发现自己有家有妻儿有饭吃,行动还自如,算是很幸运了。

志工李金凌弯腰送上竹筒扑满,艾兹林欢喜接受,她希望自己每天投零钱来帮助更需要的人。 【摄影:林振胜】

当下,赞文赶紧劝导他一定要尽快再去医院做详细检查,若真的要洗肾,可以向社险(Socso)申请补助。许是感受到赞文真挚的关怀,黎沙点点头,表示会去医院寻求治疗。

当赞文转移话题,拿出慈济的竹筒扑满,说起竹筒岁月、小钱行大善的理念,并以马来语说出上人的静思语:“布施不是有钱人的权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时,艾兹林深感好奇,马上问每天一定要投多少钱?竹筒要满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给回慈济?

“每天一角二角都可以,每次投竹筒时,给自己也给家人、其他人一个祝福。”赞文解释投竹筒的钱多寡不重要,几时拿回给慈济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让自己心中天天存有善念,也让这份善念成为助人的力量。

艾兹林听了,马上响应要领取一个。黎沙也表示他身上有零钱也会投进竹筒,他希望一点点的钱也能帮助到那些无国籍难民。

赞文赞叹黎沙夫妇都是心存善念的人,也懂得把握助人的因缘。他笑着祝福黎沙夫妇,对方也还以真诚的祝福。彼此在这一刻,像久别重逢的故人,感到特别的愉悦和温暖……

 

〈注〉
姆鲁古:用面粉加调味料炸成一圈圈的饼,本是印裔在屠妖节招待佳客的传统食品,今已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零食。

 

Pin It

延伸阅读

  • 云端浴佛 安定人心

    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疫情延烧全球,马来西亚也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