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xif-facebook-square
  • qxio-social-youtube
  • qxio-ios-telephone
  • qxio-search

懂得放下 富贵学道不会难

常言道:“富贵学道难。”因为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写意,无法理解人间疾苦。不在其位,又何得其解?为体解箇中滋味,一群来自雪隆社区的实业家就以行动印证了“懂得放下,其实富贵学道并不难”的道理。

2019年8月25日,慈济雪隆分会举办了“2019年委员慈诚精进研习营”圆缘课程,众多学员之中,一群日理万机的实业家亦抽空参与。

这一群实业家平日周转于繁忙业务的当儿,仍拨出时间来做利益众生的事,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一群锲而不舍的“领航人”,为他们指引人生的方向及修行的道路… …

◎ 人间菩萨 齐涌现

在哥打白沙罗(Kota Damansara)的一个高级住宅区“Selangor Polo Country Club”,住有七十多户富贵人家,志工林柏宏(本涌)是住宅区内的第一颗慈济种子。因为业务上的需要,柏宏经常出国,但他总会把慈济的活动排在第一位。

林柏宏是 Selangor Polo Country Club住宅区里的第一位慈济志工。他把善的信念传达给邻里,接引他们做环保及茹素。 【摄影:蔡梦萍】

经过五年的志工培训,柏宏于2018年才受证。 2016年首次回台参与“全球静思生活营”,让他对生意人的认知有了彻底的改观。因为一直以来,在他的眼中,凡是做生意的人,话题都是风花雪月、生活都是吃喝玩乐。

“团队中有不少实业家,话题都离不开慈济的四大志业。我的生意伙伴带我认识慈济,我也要向其他生意伙伴宣导慈济理念,一起共知、共识、共行。”

柏宏坦言,生意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但心灵层面上却不富足。投入环保、做资源分类,让他多了一份踏实感。也因为付出中得到法喜,柏宏时常会在住宅区的群组里说慈济、谈环保、讲茹素。如今,住宅区里多了几位发心的环保菩萨,每个月的环保日,他们都会挨家挨户去收拾资源,以行动来启发更多的居民。

为了让慈济志业深耕社区,柏宏善用住宅区的礼堂来办联谊会,方便居民参与,还邀约资深志工谢妙庄(虑宇)和团队来陪伴及指导,希望能带出更多人间菩萨。

团队在多年来的默默耕耘,终于换来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今年培育出五位修福也修慧的实业家。

◎ 放下欲望 心安稳

2017年,陈华隆与同修卓秀琴在柏宏的接引下回台参加“全球静思生活营”,看见证严上人一生都在为佛教、为众生做天下事,他感慨万分,当下即发愿茹素。回程的前一天,在台北逛夜市,各式各样的美食尽在眼前,美味的烤肉更是让华隆垂涎欲滴。华隆内心十分挣扎,口欲与承诺该如何取舍?虽然得到同行志工的谅解,最终华隆还是克服了诱惑,守住承诺。

回到马来西亚,适逢清明节,母亲准备了一桌华隆平时爱吃的荤食,他毅然选择白饭配辣椒。母亲失落的眼神令华隆十分内疚,但他安慰母亲说:“吃素是为了身体好,也是挽救地球。”

华隆在吉兰丹从事伐木业,为了参与志工见习和培训课程,需要走出山林、放下工作,来回吉隆坡上课,两年以来始终如一。从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中,华隆得到很大的启发,亦学到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以往与低层劳工沟通,华隆总是出现障碍;如今,华隆会换一个方式与他们沟通,他发现原来把语气放柔,下属会更容易听进去,这不仅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也让工作变得顺利了很多。

虽然远在深山,华隆对慈济的活动和课程仍能了如指掌。妙庄会预先通知他即将到来的活动,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安排工作。讯息里还清楚记录他上过的课程与活动次数,也注明需要加强的部分和活动日期,非常贴心。

“妙庄的贴心带动,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不敢懈怠,唯有尽所能来配合。” 华隆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能圆满受证,应该归功于妙庄与团队的精神。

秀琴的性格比较专制,在家像是“慈禧太后”,儿子是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秀琴对名牌包包情有独钟,每回出国总会买很多名牌包包,名牌店负责人甚至会关上店让她和同事们尽情地慢慢选购,当时的秀琴还认为这是一种奖励自己的行为,也没觉得是浪费金钱。

自从参与环保,看到很多资源被浪费,她回忆起自己以往挥霍的日子,秀琴很是惭愧,就再也不乱买东西了。秀琴笃定的说:“加入慈济,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然就失去它的意义了。”秀琴在做环保净化地球的当儿,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2019年委员慈诚精进研习课程圆缘,一群培训学员于台上分享。陈华隆(左三)从事伐木业,为了课程和行善而“下山修行”,更克服了荤食的诱惑,加入茹素行列。 【摄影:伍诗昱】
卓秀琴(右)在做环保净化地球的当儿,也断除了购买名牌包包的欲望。 【相片:张欢萍提供】

在工作上,秀琴亦做了很大的改变,尤其在职场上培训新人,不再像以往般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同理心待人、说好话和耐心聆听。将佛法落实在工作上,秀琴看到了正面的效果,她有感而发道:“真的不是慈济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慈济啊!”

◎ 放下身段 勤耕耘

杨家冰(明蓁)、戴翠雯、陈勇强和叶秀萍是居住在Sierramas社区的实业家。他们是邻居,也是好朋友。这群接受英文教育的实业家,对家冰积极地参与一个以中文为主的慈善团体充满好奇。

2017年受证的杨家冰,坚守在筹募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建校基金的工作上。 “穿上慈济制服,就要负起传承的使命。成就菩萨也是鞭策自己要勇猛精进、不能懈怠。”这是家冰对自己的承诺。

家冰了解到个人的力量无法成就庞大的教育志业,她唯有在朋友圈里分享慈济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启发更多人来一同参与。她的一个简单举动,也鼓励了翠雯、勇强和秀萍这三位实业家朋友一起来护持这千秋万世的教育志业。

杨家冰(右)受证后,积极在朋友圈分享慈济教育理念,呼吁实业家扶持吉隆坡慈济国际学校建设基金。 【摄影:李贵业】

陈勇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有股很强的助人热忱。勇强在早年已对慈济略有所闻,因为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让他无法投入。看到不谙中文的家冰在慈济付出中得到满满的喜悦,让勇强见证到了“只要有心,就可以排除万难”。

在新古毛(Kuala Kubu Baru)残智障院献关怀时,勇强看见一些病患因为精神的问题,赤裸裸地被关在笼子里,那画面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自问到底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让这一些病患扭转人生。尔后,勇强明白这是上辈子写下的剧本,只能为他们祈祷和祝福。

这种走入人群的体验,对他影响甚深,让他领悟到佛法的美不在经典的文字里,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这条可遇不可求的菩萨道,是佛法生活化的见证,他会珍惜且努力的走下去。

叶秀萍是勇强的同修,她坦言每一堂培训课里的分享都很精彩,各有千秋。印象最深刻的是邹晓玲(慈诠)的故事,因为孩子的健康问题而患上忧郁症,但因为有佛法和正面的引导,让她走出人生的低谷。秀萍顿悟,纵然生活有许许多多的考验,但只要有佛法,就没有过不去的关卡。

走入人群拔苦救难、为照顾户洗伤口,秀萍从付出中体悟慈济的大爱精神。课程的感动和身体力行的付出,是截然不同的。从付出中所得到的感触,让文静的秀萍变得爱讲慈济事了,她要学习家冰一生无量的精神,发愿明年要陪伴实业家回台参与营队,扩大善的力量。

从入人群付出中,陈勇强(左)领悟到佛法的美不在经典的文字里,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叶秀萍(右)则表示,课程的感动和身体力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摄影:李贵业】

拥有一颗菩萨心肠的戴翠雯,对于捐款做善事不曾犹豫。除了学术之外,翠雯认同品德教育更为重要。在家冰的劝募下,翠雯捐助了一间课室,惟募款容易募心难,家冰只能透过不断的邀约,希望翠雯能从付出中得到欢喜,进而精进在菩萨道上。

“忙事业、忙家业,没时间,迟一点啦。”是翠雯最给予家冰的借口。家冰没有因此而放弃,她持续邀约和陪伴。所幸在家冰、勇强和秀萍的扶持及鼓励下,她出席活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付出后所得到的法喜与心得也相对增加。

渐渐的,翠雯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起了变化,她不再执着,也不让压力主宰她的生活,这些改变,换来的却是心灵的平静。因为自己的改变,夫妻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翠雯感恩家冰教会了她,工作不是全部,该放下的时候,就不要抓得紧紧,因为生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事。 “家冰是个很好的典范,她不仅启发了我的慈悲心,也让我们可以发挥良能。因为有她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从发心一路走到受证,这当中的考验和磨难,确实不简单。冀望大家莫忘初心,让投入慈济时的那一股热忱永不退减;修行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提升善的力量,让世界充满爱。

Pin It
Tags:

延伸阅读